WFU

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教別人看棒球 讓我學到的三件事





先講重點,這篇適合以下三種人看:

1. 老師。
2. 正在學或打算學任何一項新技能/語言的人。
3. 很喜歡某種運動(例如棒球),但身邊的人跟著你看卻越看越沒興趣的人。


我們眼中的「常識」   別人眼中的「知識」


有時候在教零程度的外國人學中文時,身為母語者的我們,不免會覺得「這麼簡單的東西為什麼重複100次你還是會忘記?」

比如我說「謝謝」你當然是回答「不客氣」,為什麼一直回答「沒關係」?比如我們已經用五種方法練習了50次「一『本』書」、「一『杯』咖啡」、「一『張』紙」這些量詞,你為什麼還是講「一『個』『本』書」?

這真的有這麼難嗎?老師到底要怎麼教?還能簡化嗎?

我們試著暫時把場景從語言課的教室換到棒球場好了。如果你是個平常會看棒球的人、或是本來就是個球迷的話,以下這些問題你應該很輕易的可以回答,甚至會懷疑「真的有人會需要問這種問題嗎?這不是基本常識嗎?」

1. 投手怎麼會一直投壞球?
 (有神投手可以一直投好球的八卦嗎?)
2. 打者要站在捕手左邊還是右邊,可以自己決定、隨意變換嗎?
 (完全沒想到左打者、右打者這件事)
3. 守備的那九個人也要上場打擊嗎?不會很累嗎?
 (以為輪流上場打擊的完全是同隊的另一批人)

昨天跟一位「人生中第一次現場看棒球比賽」的朋友去看球,我充當了三小時的棒球規則解說員,以上三個問題都是她問的,類似的問題整場大概問了三十個吧!平常有在看棒球的人會覺得這是「棒球基本常識」,完全沒看過棒球的人會覺得這是「深度棒球知識」。

學外語的零起點學生對該語言的認知,就如同第一次看棒球的人對棒球的全然陌生(同理可自動套用到橄欖球、足球等任一你從沒看過的運動),總之從朋友身上,我看到了零起點學生學語言的影子,新老師的心理這時候的OS就是「蛤?這也需要教嗎?」而學生這時候的心理OS就是「這些都跟我的母語不一樣,你怎麼可以不教就期待我們會?」

其實學什麼都是如此,從零開始的階段,學生會問的問題往往都是老師覺得「超級理所當然,這怎麼還會需要問」的常識。

人們對一項事物太過熟悉之後,就會很難設身處地去想像初學階段的摸索與困惑,特別是自己的母語。

因此我常覺得,而且要不斷學習完全陌生的新技能,對教學非常有幫助,新的樂器、素描、運動什麼都好,自己去當一下那個零起點的學生,才會知道當別人用那種「蛤,這種基本常識也需要教嗎?」的眼神看我時,學習者是什麼感覺。


教別人新技能的三個方法


昨天擔任臨時棒球規則解說員的同時,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做到以下三件事:

1. 有問再答:

對方有問題時就回答,沒問題時就安靜看球,不要一直自我感覺良好講個沒完。

有時場上發生一些小狀況,資深棒球迷會覺得有點關鍵,比如趨前防守、比如打帶跑戰術,但是這些進階版知識,不需要一直跟新球迷疲勞轟炸,新球迷一下子也接受不了那麼多資訊,也不見得當下有興趣,還不如讓對方好好觀察比賽,先讓他喜歡看比賽這件事,其他的以後慢慢再了解就好。

同理,教零起點的學生時,不用一股腦地把語言知識都塞給他們,先會講基本的短句就夠了。至於語法為何是如此、發音有沒有100%到位,不用一次解決,先讓他喜歡接觸這個語言,其他的以後慢慢再了解就好。


2. 用白話文:

比如「投手怎麼會一直投壞球?」這個問題,可以有以下兩種回答版本--

白話文回答:「投手基本上會努力投好球,但因為好球的範圍很小,沒控制好就會變成壞球,有時是故意讓對方很難打、打不好,因為壞球的位置通常會很難打得遠,就很難得到分數」。

文言文回答:「投手基本上要努力控球,控球能力弱的投手壞球率就高,當然也有可能是要故意引誘對方打者出棒,讓對方打不好製造出局數。」

「控球」、「壞球率」、「出棒」、「出局數」這些都是棒球人才熟悉的專有名詞,一小段話出現四個專有名詞,對方吸收不了也是剛好而已。

同理,教零起點的學生時,每一句話都要盡可能地白話,盡量避免出現語法的術語,像是「主詞」、「受詞」、「動詞」、「形容詞」,對語言老師來說理所當然地熟悉,但是誰沒事講話的時候會去思考句子裡面哪個字是主詞,哪個字是受詞呢?徒增加大腦負擔而已。


3. 讓對方覺得好玩:

職棒比賽本身就是一場秀,我們當然也要把作秀的部分都看進去,啦啦隊都在喊些什麼,其實第一次進場的球迷根本都聽不懂,但是我們把「每個球員都有自己的口號或應援曲,而且老球迷全部都一聽音樂就知道要喊什麼、要做什麼動作」這件事情講出來, 新球迷就會覺得很新鮮,之後再慢慢告訴他們口號內容。

同理,教零起點的學生時,花點力氣包裝我們的教學內容,也是挺必要的。

職棒比賽如果少了啦啦隊、加油棒、大銀幕重播、少了周邊賣的小吃、球隊紀念品、少了單場MVP送簽名球這些元素,就變成業餘球隊練習賽了,還有多少人會花350元買票看球呢?而我們的教學如果少了互動、老師的整理與解讀、少了有趣有料的活動設計,就變成一般陽春的教科書了,那還有多少學生願意付學費呢?

球賽結束後,我問了這位朋友下次還會想看球嗎?她馬上回答說要,覺得看球還蠻有意思的,我想我的解說員角色應該扮演得還算成功。


教別人看棒球   讓我學到的三件事 


1. 對老師來說:

偶爾教別人一個跟你教學領域無關的項目(比如我教朋友看棒球),可以重新審視自己平時教學上的步驟和概念,達到自我提醒、自我改進的作用。而觀察對方的反應,又可設身處地體會學生的角色,教學上更有同理心。


2. 對學習者來說:

先讓自己喜歡這件事,從最簡單的概念掌握起(比如左打者跟右打者站的位置這件事),不懂的知識完全可以暫時忽略,慢慢累積起來,有一天會發現自己怎麼突然會那麼多。


3. 對想讓別人喜歡某種運動的人來說:

先讓對方覺得這件事好玩,遠比讓對方理解這件事重要,一直想要教教教,只會一直讓對方覺得好難,想逃走而已。


後記


1. 謝謝好友慧澐賞臉,讓我有機會推廣棒球,為中華職棒增加一個潛在客戶(笑)。

2. 可能是中華職棒覺得我很負責地完成棒球解說員的工作,想鼓勵我們,讓我老公幸運撿到一顆界外飛球,看球看了十幾年第一次撿到球,球上還有出棒打過的痕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