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活用教材 而非被教材綁架


大多的語言課程都會有一本統一的教材,特別是團體班。常常聽到會有老師糾結於「課本有XX生詞、語法,這對某學生好像沒什麼用,可是課本有應該很重要,又不敢直接跳過不教。」甚至有「擔心學生覺得老師沒教完」「不夠專業」等等的顧慮。

我們在學生時代,真的都被指定教材綁架太久了。

教材,是一個學習的依據,它讓整個課程有一個教學脈絡,跟著課本走,能涵蓋到基礎而有系統的語言知識,然而同一本課本不可能符合每個學生的需求,就如同一件衣服不會適合每一個人一樣。

教材本身是靜態的,只有老師的活用,能賦予它該有的生命與活力。



有的學生   可能什麼教材都不適合


最近接了一個新學生一對一的課,這位學生自己在台灣創業開店,也有台灣女朋友,但因為中文程度還在初級,跟女朋友家人溝通、開店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找人幫忙,他希望可以盡快獨立作業,因此決定以一對一的方式,快速密集加強中文,預計先投入20個小時,看看能加強多少。

這種自己創業的人,沒時間慢慢學寫字、練語法的,他們要學馬上就能用的句子,短期就要感覺到效果。

我在跟他見面聊過之後,列出他生活中會出現的幾個情境,先安排進課程中,包括與女朋友家人吃飯聊天、自己的父母來台灣會跟女朋友家人見面、介紹自己的店、產品、跟朋友聊聊為什麼會在台灣開店、如何認識女朋友等等,他也同意這樣的安排。

我發現這些情境其實也是很多在台灣工作的外國人在每天會遇到的,不過跟著課本一步一腳印來學的話,真的都太慢。

後來就決定這個學生不用課本,我自己幫他整理講義。



學生急著要的 課本不一定有


大部分的主流教材是按照語法難易度去排順序的,語法結構簡單的放在前面,語法結構複雜的放在後面,但是生活上的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的,也有些他們需要的情境,課本怎麼學都學不到(比如說去便利商店加值悠遊卡、牽壞掉的摩托車去修理等等)。

以我觀察我先生總是會遇到的對話情境來說,我只要跟他出去,見我的朋友家人、參加活動、去學東西聽演講認識到的人、買保險買電腦遇到的業務員、剪頭髮、按摩等等,只要看到一個外國人,基本上開始對話的必問問題都是一樣的:

1.妳先生是外國人喔!(我:對啊!你覺得他看起來像臺灣人嗎?)
2.他是哪國人?(我:你可以自己問他,他中文不錯)
3.是喔我英文不好啦!(我:我已經說了他會講中文)
4.啊你是哪國人?(終於敢直視我先生了!以下我先生開始自己回答)
5.瓜地馬拉在哪裡?非洲嗎?美國嗎?(真的不誇張很多人這樣問)
6.你來台灣多久了?(必問的芭樂問題)
7.怎麼會來台灣?
8.喜歡台灣嗎?(有人會說不喜歡嗎?)為什麼?
9.你中文是在哪裡學的?講得真好!
(他明明才說一點點而已耶,你怎麼知道他中文很好)
10.你是在怎麼認識你太太的?(簡答:朋友的朋友)
11.你去過台灣哪裡玩?花蓮、日月潭去過嗎?
12.吃過臭豆腐嗎?(必問的芭樂問題)
13.習慣台灣的天氣嗎?
14.習慣台灣菜嗎?瓜地馬拉人吃什麼?
15.你們每年都會回瓜地馬拉嗎?多久回去一次?

以上對話講完,差不多就聊完了,真的每次遇到人就是這些老掉牙問題,有點沒梗,但誰不是這樣開始建立關係的呢?

聊到這時候,有緣分的就會自然開發出新話題,沒緣分的就可以到此為止了。

以上這些對話包括了什麼語法呢?
1.疑問詞:哪、哪裡、多久、嗎、怎麼、為什麼
2.時貌標記:了、過
3.語尾助詞:啊、啦
4.其他:「是...的」句、頻率的說法(多久+動詞+一次)

另外還有一些零起點學生在一般教材不會馬上學到的詞:習慣、講、台灣地名...等等。

有時不用固定教材 學得更快


以上15個問題,我先生其實不完全懂每一個語法,有時候回答的語序也不太對,不過他可以把上面那15個問題都回答得滾瓜爛熟,因為真的被問太多次了,然後人家就會說他中文超厲害。

而以上語法如果全部要學到,視聽華語要學到第二冊(「過」要第二冊第四課才會出現),當代也要學到第一冊很後面,以一般團體密集班來說,學習時數大約是要80-120小時,而且還要聽說讀寫全部都會,才可以一直升級學下去。

回到我文章開頭提到的這位新學生,在這之前,他上過一個月的團體班,因為中斷了一陣子沒練習,今天來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我問他「你叫什麼名字?」他還愣了一下,答不太出來。

他今天上完1.5小時的課之後,可以在不看稿的情況下,講出簡單的自我介紹、介紹家人、自己的國家、目前的工作、對台灣的感覺,包含「了」跟「過」的句子,並且以這些內容跟我全中文持續對話3-4分鐘(不含寫字認字,全靠拼音把聲音記起來)。

我預計再上1.5小時的課,上面那15個外國人被問到爛的問題,他就可以掌握起來了,接下來認識女朋友的朋友,至少這些芭樂問題他就能自己回答,信心絕對會提升。到時候再全面地深度練習那些語法,也不遲。

課本上是先教「了」再教「過」,不代表我們就一定要先教「了」再教「過」,或是一定要學到第幾課才能教什麼語法,我現在傾向只要學生能吸收,他要什麼就馬上教給他什麼。而學生用不到的內容,則是完全可以跳過,把時間用在最需要的學習上。

活用教材,而非被教材綁架,才是教材存在的目的。如果有些情況不用特定教材能學得更好,那麼不用固定教材,也是一種活用方式。

1 則留言:

  1. 哈哈...我也要來列出美國人被台灣人問的芭樂問題教我學生....XD

    回覆刪除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