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刻意練習「先聽說再讀寫」 的外語教學方式


我一直覺得學習一個新語言時,先「讀寫」再「聽說」,或是「聽說讀寫」並進,是值得商榷的,但是我們現在的外語教育,永遠都是考讀+寫+聽,從初級班就開始考聽寫,於是就會教出一大堆學了好多年英文,卻講不出英文的孩子。

想想嬰兒是怎麼學會母語的?每天聽父母說話、模仿、再說、再模仿,兩三歲就能講很多東西了,五六歲之後才會開始學閱讀,不是嗎?所以只要是身體沒有特殊情況的孩子,都是能夠流利講母語的。

但我們現在的外語教育呢?課本至上,先拿著課本讀好幾遍,才要練習把課本的句子背起來、丟掉課本來對話,真的是蠻違反自然的。

上週鋼琴課,發生一個小插曲,更讓我覺得,先「聽說」再「讀寫」的教學方式,確實很有必要,在開始的階段,過多的文字輔助,有時候反而是干擾,在語言、音樂上都是如此。



沒有譜   反而意外彈出高難度版本


那堂鋼琴課我在彈一首新的曲子,有一個小節我彈錯了,所謂彈錯意思是我彈的跟譜上寫得不一樣,但其實那個版本也是對的,而且是無心插柳意外彈出很難的附點八分音符(記得老師是這麼說的,看不懂這個專有名詞沒差,我自己也沒有很懂)。

當時老師只是很冷靜地把我不小心彈出來的那個版本譜寫給我看,然後我照著老師寫的試著再彈一遍,明明是我之前不小心彈出來的東西,現在刻意要彈反而彈不出來了。

於是眼睛視線移開不看譜,純回想剛剛的節奏,竟然就又彈出來了。

圖片下載於freepik
文字是幫助   還是干擾?


我判斷自己應該是不要看譜,透過純模仿來學習反而能學得更快的聽覺型學習者。常常是老師什麼都不解釋,彈一小節我馬上接著模仿,都還可以學個七八成,但如果要看譜,去分析左手幾拍右手幾拍、正拍還是反拍、切分音還是三連音,思考太多,就可以一個小節卡關二十分鐘,怎樣都過不去。 

我目前是同時在學鋼琴跟琵琶,常常都覺得看那個譜是太多干擾,譜上有音符、還有一堆符號、指法什麼的,一邊看譜還要一邊看手指,老師在譜上面加上越多註記我越焦慮,如果是第一次學,還要看老師的示範,大腦根本已經沒有空間去好好聽自已演奏出來的音樂到底怎麼樣。

樂譜只是記錄音樂的一種工具,如同文字只是紀錄語言的一種工具一樣。看譜學習是個過程,最終目標當然是不用看譜,鋼琴一打開就能來上一首,不是嗎?那麼能不能從一開始就不要看譜,從最直覺式的模仿開始,等到演奏得七八成接近正確了,再看著譜來對照,修改細節呢?

音樂不是我的專業,或許這樣的判斷太武斷,我目前還在跟老師討論可能性的階段,要老師突然改變一直以來的教學法,大概也不太容易。但我自己,是已經把這樣的概念,部分放進我的語言教學中了。


刻意丟掉文字的語言教學方式


我開始在課程中,有意識地讓學生丟掉文字,每堂課剛開始,都不太用課本,利用像是圖卡、教具之類的輔助工具的引導,讓學生一直說話,說到最後,打開課本,才讓學生透過文字看到:「喔~原來我們剛剛在講的就是這些啊!」

你或許會問:「不看課本,只是模仿,學生怎麼知道自己在講什麼呢?」

以初級學習者來說,文字可以用照片、用動作代替,比如說,我要教學生講西班牙文的「跳舞」怎麼講,不一定要把這個單字bailar秀給你看才能教,我只要拿著一張「跳舞」的圖卡,或是做個動作給學生看,然後說bailar的發音,不就也能教完這個字了嗎?

以中級學習者來說,文字更可以用經過設計的提問、討論堆疊來代替,如果那篇課文要講的是網路購物,那麼老師可以先設計一大堆小問題讓學生回答,問答的過程中都是不依賴文字的自然對話。如果題目設計得當,學生的回答也大部分會在老師掌控當中,把那些問題都回答完了,再打開課文,就會發現自己剛剛講的有六七成都出現在課文當中,課文只是幫助他們用更漂亮的詞彙,把意思表達得更精確有深度而已。 

我發現到,學生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發音會特別精準到位。因為除了老師的發音可以模仿,他們沒有其他輸入來源,不過缺點是會忘得比較快,老師需要有系統有技巧地讓每個字間隔出現、反覆練習,否則學生只是空空地模仿一大堆東西,組合不起來,會更焦慮。 

這樣教完一段之後,我通常會故意問學生:「剛剛前面十分鐘我們都沒看文字直接說話,後來才是打開課本練習閱讀,你們覺得有字和沒字哪個比較簡單?」

學生突然被這樣問,大部分人是答不太出來的,我會請他們再回想一下:「那你們再想想,哪個階段說得比較順?發音比較好?」

這時通常會有超過一半的人,覺得直接模仿的時候,比較能自然地說話。


如何開始嘗試無文字教學?


這種無文字純口語的教學方式,我自己目前也只是在課堂中穿插進行而已,並不是整堂課都不要讓學生看文字喔!

如果老師們也想在自己的班級應用看看,我提供三個方向:

1. 先從小範圍開始:例如某堂課的十個單字,先用無文字的方式和學生互動五分鐘,等學生發音模仿得差不多了,再讓他們看文字。或是某堂課的課文,前五分鐘都不要讓學生看課文,老師只用純口語的提問帶學生討論該課文的話題(連印有文字的學習單都不要給),這樣慢慢刺激學生不依賴任何文字來開口,因為只是五分鐘而已,老師教起來也會比較篤定。

2. 比例要逐步增加:這種與學生認知差太多的教學方式,建議一次只能用一點,先是五分鐘,學生能接受再慢慢增加,產品再好,也要學生能接受才算數,尤其是針對看著念才有安全感的學生來說,更不能一下子就一大段時間不給文字逼學生講話,畢竟學生要先能心情平靜穩定,才能學得好,而且學生從小累積到大的學習經驗都不是如此,現在要翻轉,也是要一步一步來。 

3. 帶學生自我觀察:常常問問學生:「你覺得剛剛這樣的學習過程感覺如何?」「適合你嗎?」「你覺得怎麼調整能幫你學得更好?」學生在學習外語時通常不會這麼有意識地自我觀察,需要老師時時提醒,讓學生清楚意識到自己屬於哪一種學習者。

說不定您的班級上,也有像我這種「不看文字,純模仿反而能意外學會高難度版本」的學生,這只有您調整教學方式,才會讓這樣的學生浮出水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