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在上課學習某個技能時,教的人說「這個有點難喔!仔細聽!」於是你的大腦就開啟了「接下來要辛苦了,這段應該不好懂」這樣的模式,就算它最後沒有很複雜,你也會覺得它很難?
我常常在想:「所謂的『難』,到底是真的『難度很高的難』」,還是『因為你先入為主地覺得它難,所以很難?』
哪個語言難學?到底是誰說了算的?
常常被問「西班牙文難還是英文難?」我有時會認真地分析:「西班牙文是發音簡單文法難,英文則是相反,因為...(以下省略)。」
通常這樣的回答不會得到什麼回饋,反正對方就是很期待我說西班牙文最難,這樣學不好、不敢學才有正當解套的理由。
所以我現在大多半開玩笑回答一下:「西班牙文喔!跟我學就不難啊!(笑)」
為什麼很多人聽到西班牙文、法文、俄羅斯文,連碰都沒碰就先入為主地說「那很難耶!」這跟從來沒吃過茄子,卻第一眼看到它就說「那很難吃耶!」有什麼差別?
起碼也要接觸後再下定論呀!
我們以為簡單的台灣兒歌,對外國人也一樣簡單嗎?
無獨有偶,我在鋼琴課也遇到了類似的狀況,只是這次我角色換成學生。
我不死心地問追問「難在哪裡?」我常常是這樣的,老師越說很難,我越要試試看,試過了真的不行再說。
老師開始解釋:「因為那樣的節奏是XX拍、切分音...什麼什麼(以下音樂專有名詞省略),我們台灣這邊常接觸的音樂很少有這樣的節奏,對我們太陌生了,所以很難學。」
「陌生?陌生跟難完全是兩回事啊!」我突然覺得自己快要突破盲腸了。
追問老師:「這樣說的話,中南美洲那邊的人會不會也覺得中國民謠的節奏很難呢?因為他們從小聽salsa,中國民謠對他們來說,也是完全陌生的節奏。」
所以照這樣的邏輯看來,我們所謂的難彈的曲子,並不完全來自於曲子本身的難度,而是來自於陌生、少接觸,一切都是相對比較出來的吧?
老師說應該是吧!
我想到同樣在學鋼琴、烏克麗麗的老公,因為都跟台灣老師學,難免會碰到台灣兒歌的樂譜,老師通常都會說「這是兒歌很簡單」,但他每一首都覺得爆難,因為根本沒聽過啊,原因與前面論述相同「難,並不完全來自於事物本身的難度,而是來自於陌生。」
當然每首曲子一定會有自己屬於的難度等級,總不可能叫初學者去彈貝多芬的名曲,我想表達的是,說不定中南美洲那邊認定難度等級三的曲子,到了台灣就因為「大部分人覺得陌生」,因而被歸類為難度等級八。
「難」並不完全來自於事物本身的難度 而是來自於陌生
我從小喜歡接觸語言,接觸多了就覺得語言不難,打開任何語言的教材都能讓我興奮;我老公熟悉到爐火純青的excel,我是一打開就頭痛,連調整格子大小都覺得難。
一個朋友從小就喜歡花心思佈置自己的房間,現在不管搬幾次家,都很會透過簡單的佈置來改造自己的空間,看到一個空間,心中就有改造後的想像畫面,根本不用耗費腦力;而我,常常也很想改造我的房間或教室,但就算給我照片照著做也做不出那個樣子,對他來說易如反掌,對我來說難如登天。
我想道理是相同的,所謂的難,並不完全來自於事物本身的難度,而是來自於陌生。
先想辦法讓學生覺得簡單 再教
那麼想通了這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
在教學之前,先做到不給學生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識吧!
您有沒有常常跟學生說「這個很難喔,很多人都學好多次才學會」這種話呢?
還是您有沒有跟小孩說過類似這樣的話「你要學XX喔?那個很難耶,我同事的小孩也在學,幾年了都沒學好。」
想想看,那些許多學生都覺得好難懂的文法、好難模仿的發音,到底是它真的難,還是只是因為那些在他的母語不存在,老師一直跟學生說「這個你的母語沒有喔!會比較難一點!」而讓學生學得很辛苦呢?
反正都要給學生洗腦,那就反過來洗吧!先讓學生心理上覺得簡單,或先幫學生找到既有知識的關聯(例如某個文法概念其實在中文也有類似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不是就更有機會讓學生學得輕鬆一點,效果好一點嗎?
轉個念,會發現很多事情,真的都有機會變簡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