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超速學習 我們一般凡人也能做到嗎?【超速學習閱讀心得】

以下幾種人很適合看這本書: 

1.想要快速學好某個技能的人(語言、畫畫、樂器、甚至產出一篇論文)
2.想要知道如何有效制定學習計畫的人
3.願意挑戰短期高強度自主訓練,讓自己很不舒服也願意學下去的人

因為自己的工作領域,我這篇文章會以「超速語言學習」為主軸來分享閱讀心得。





什麼是超速學習


如果要以一句話來說明什麼是超速學習,那就是「花很多時間,有目的、高強度地做你想變擅長的事」。

作者自己和朋友做了一整年的語言學習實驗,他們給自己設定了「不說英語的一年」,花三個月待在一個國家,盡量做到只說當地語言,一年累積待了四個國家,完全泡在當地語言中。

一年後,他們可以流利掌握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而相對對他們來說難學的亞洲語言:中文和韓文,也到了可以一般社交話題的對話程度。

這是一般人很難仿效的極端做法,但其中有些概念我們是很可以抽取出來應用的。


我們再看一次所謂超速學習的解讀:「花很多時間,有目的、高強度地做你想變擅長的事」。

注意到了嗎?作者說了「他花很多時間」,所以請不要再抱著速成走捷徑的夢,該投入的時間還是要投入的,更重要的是有系統地,把要投入的時間壓縮在短期間內一次到位。

如果以國中生每週上3小時英文課來算,一學期18週,投入54小時,一年108小時,保守估計加上一倍自已做功課複習的時間好了,一年投入216小時,三年就是648小時。

這樣以考試而非以應用為目標為導向的長期學習,得到的是什麼?

現在回想一下三年國中英文得到什麼?一大堆的聽寫、死板的閱讀測驗、克漏字、文法細節選擇,就這樣。 

畢竟三年的課程都是以考試為導向在訓練學生,所以把學生訓練成很擅長考試的人一點也不意外。

因此看到外國人一秒變啞巴,要寫封email也吐不出一句話,連在臉書上po個文章都可能有問題。因為我們完全沒有花過任何時間來練習說話跟寫email。


投入總時數不變 但短期高強度一次衝到底


如果英語學習能重來一次,要怎麼調整呢?

我們來套用作者說的超速學習:「花很多時間,有目的、高強度地做你想變擅長的事」。所以投入時間不變,但要加入目的、強度、想變擅長的事。

原本6年才消化完的648小時,可以濃縮在6個月(180天)一次拚完?平均一天投入3.6小時,6個月就有648小時。

還是覺得太難,那規劃8個月看看?平均一天投入2.7小時,也可以。

事實上以台灣人從零開始學西班牙語有目的有規劃地投入400小時,就完全有機會達到B1 (等同於大學主修西語系學生的畢業門檻程度),根本不需要到600多小時。

把原本的馬拉松,調整為短跑,好處是時間一開始就全力衝刺,避免生活上出現各種狀況中斷計畫的頻率,一氣呵成更容易走到終點。


徹底釐清目的


作者把所有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分為兩種:

1.本質性目的:

純粹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比如說雲飛很多學生,你問他為什麼要學西班牙語他說不上來,但他就是喜歡來上課,享受學習的樂趣。或許備而不用,或許哪天出現外國客戶就會派上用場,但那都不是學西班牙語的主要目的,總之他就是想學而已。


2.功能性目的:

為了達成某個任務/目標而進行的學習,比如三個月要考到A1證照、比如100小時以後要參加西語演講比賽、比如兩個月後拍一支西班牙語的影片給自已心愛的西班牙足球員偶像等等。

而我自己在教學經驗上的觀察,以及「六個月學好任何一種外語」這本書的建議,目標設定最好要連目標達成後的生活樣貌、心境,也一起描繪出來。

比如拿到A1證照之後的爽感、參加西語演講比賽表現搶眼之後的威風感、影片傳給西班牙足球偶像之後的滿足感等等,因為那個才是會支撐我們在學習路上一直往前的主要動力。

作者建議這樣「功能性目的」的學習者,在開始學習之前,先深入研究該領域成功案例的學習方法,再開始學習的行動,學習效果會有顯著的差異。

至於這個研究時間要花多長,作者也有很具體的建議,他說盡量不超過總學習時數的十分之一,比如現在已經打定主意要花600小時來搞好西班牙語,那麼花60小時來好好弄通學習西班牙語是怎麼回事、該有什麼規劃、該做哪些事前準備,是很值得的,因為這些是前釐清,能夠幫助學習整省下大量之後胡亂摸索的時間。

我非常喜歡作者這樣的學習目的分類邏輯,一旦認清了自已是屬於哪種類型,就不太會陷入「好像一直在學,怎麼都沒進步」的無效努力。

如果自己是本質性目的,那麼似乎不用強求什麼高壓式超速學習,因為你要的不是成效,而是學習的過程。既然如此,就好好享受慢慢學的過程,既然你本來的設定就不是要學快,不要突然哪天還腦補「我怎麼進步這麼慢?」

如果確定自已是功能性目的,那麼請不要再跟著一般學習者瞎混,應該好好為了達成目的,趕快去規劃一個屬於自已的學習地圖。


決定要做什麼來達到超速


釐清目的後,我們就要來規劃自已的學習地圖(做什麼)。

再強調一次,作者說的超速學習,是:「花很多時間,有目的、高強度地做你想變擅長的事」

那個「想變擅長的事」應該就是你的目的。

那件事是什麼,投入大量時間一直做它就對了。

如果以我的學生當中最常見的幾種目的來舉例:

1.想要去西班牙、拉丁美洲旅行的時候可以簡單溝通

那麼我們就來好好釐清一下,所謂「簡單溝通」,需要「聽說讀寫」什麼能力?
想必「聽跟說」是最重要的,其次可能是「讀」,而「拼寫」幾乎不需要。

旅行的時候你會需要問路,要會問(說)、要知道對方怎麼回答(聽),要接著再問(說)。

旅行的時候你會需要點餐,要會那些想點的菜的名字(說)、要知道服務生怎麼回答(聽)、可能還需要看一下菜單(讀)。

釐清之後,我們就發現,這樣的學生需要「想變擅長的事」 ,就是聽、說、(可能加一點「讀」),那麼這段學習期間的拼寫能力就絲毫不重要,可以直接忽略,可以主動請你的老師不要給你考聽寫,也不要出寫的作業來浪費你的時間.

但是「聽跟說」絕對不能放過你,每堂課都要把你練到嘴巴肌肉酸疼才行。 


2.想要可以跟客戶用西班牙語email往來


跟客戶可能一年才見一次面,或許幾年都見不到面,只需要email溝通,這樣的學生,需要「聽說讀寫」什麼能力?

想想寫email需要聽跟說嗎?顯然不用,需要讀嗎?要,因為我們寫過去,對方一定會寫回來;需要寫嗎?當然要,不然怎麼寫email?

所以結果出來了,這樣的學習者,需要「想變擅長的事」,跟上面那種旅行時的溝通需求,是完全兩碼子事。

他上課時需要不斷地練習拼寫、email架構、常用商務句式反覆操練,每堂課都該寫到手酸,但嘴巴一個字都不開口練發音,一點都不重要。


我們一般凡人    真的需要這樣搞自已嗎?


如果我有這樣的條件,花三個月待一個國家,給自己做這種語言學習實驗,我求之不得,那是因為我有強烈的語言學習動機,並且對語言學習這件事有特殊的感情。

但其實你可能會懷疑一般上班族,有多少人受得了、甚至真的需要這樣的高壓式學習?

什麼都不會的情況下跑去另一個國家生活,不會講就拿出手機現場查單字,打死不講母語,這保證有效,但少數人才做得到。

它要成功,背後牽涉的層面的確很多,有的人光是在課堂上講錯就怕得要死,直接叫他去路上亂講他搞不好會嚇到完全空白。有的人可能第一天可以,堅持一週之後就覺得挫折感太重就算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它被稱之為「超速學習」,看似簡單,卻只有少數人能做到。

看完這本書,我基本心情是很興奮而激動,我創業開了雲飛後,西班牙語課程每年都在改版,以往我們要教40小時的內容,現在20小時就可以讓學生熟練,深深感受到用對方法所帶來的強大效益。40小時可以濃縮為20小時,意味著400小時也有機會在200小時內完成,學生完全可以把另外的200小時,投入去學另一個語言,那他就有機會多看到一個世界。 

為了不斷體會重新開始學習新技能的過程,以運用在西班牙語華語的課程設計教學當中,這幾年來我去學了鋼琴(這邊寫過一篇文章分享學習經驗)、琵琶、拳擊等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技能,採用的也是作者所說的「直接去做你想要變擅長的那件事」,刻意與老師討論想要的學習方式,有意識地在學習速度上要求看到進步。

這個過程看似高壓,其實充滿樂趣,跳脫工作的上的一再重複,帶有一點點自我挑戰的學習模式甚至有助於我們在工作上找到意外的樂趣。

我們或許不需要都成為超速學習者,但我們都需要退一步好好想想,自已在學習的方法上,有哪些可以調整、加速、升級的地方。

作者連MIT的四年課程,都可以在一年內挑戰成功,這代表著我們現在在每個領域的學習效能,都還有極大被開發的空間。

永遠對現在的這個版本質疑、好奇,永遠不要被動接受老師給的唯一方案,只要有質疑好奇的念頭,就會有機會發現更超速的方法。

想想如果只要投入200小時就可以掌握一門語言的世界有多美好,走到世界各國都暢行無阻,上網看到各種語言的影片、資料、知識都可以直接理解,看到喜歡的創作者作品,可以直接寫信跟對方溝通。

越多人(特別是老師)投入超速學習的體驗,這樣的未來真的是可能的。

最後送上作者在ted分享他一年學會四種外語的影片:




延伸閱讀:


1 則留言:

  1. 我最近也在看這本書,我也推Scott Young的部落格,有些觀念很受用!

    回覆刪除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