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閱讀筆記】超強記憶學習法

「學習如何學習」永遠值得投資時間,因為用對學習方法,省下的心力超乎想像。

很榮幸在2023年初掛名推薦這本「#超強記憶學習法」,我擷取書中三個自認最有感的觀點與各位分享。




珍惜「建設性失敗」


我發現很多台灣學生上課回答完老師的問題,很愛接著問:「這樣講對嗎?」

要不然就是自己發現有錯誤,就接著說:「啊!抱歉我講錯了!」

這兩個行為在我看來都非常不必要,為什麼?
 
如果老師認為有需要修正,老師自然會告訴學生,有些錯誤並不需要一直被挑出來改,課堂上要帶給學生的是整體性的學習,不是事事要求完美呈現。

會詢問「這樣講對嗎?」到後來就漸漸習慣「每次發言完都要問才安心」,這反而無形中降低你的堅定感和自信感。
 
學習中出現錯誤是超級正常的事,畢竟不可能有人在學習的過程100%全對,如果是這樣,為什麼要道歉?或許你會覺得那只是表現客氣、或是一種口語上的習慣,但事實上這會讓你習慣於對自己的錯誤過度批評,也會無形中讓你為了避免錯誤而減少主動發言。

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和失敗,是成長、進步的條件之一,華人教育圈常常傾向於修正錯誤、卻疏於鼓勵進步,用「成長型心態」的態度來面對失敗,讓失敗的發生成為一件「有建設性的事」,比起急著去修改、讓其表面看來接近完美,更有意義。

身為老師在處理學生錯誤的第一反應也很關鍵,摘錄書中145頁說的:「當老師所傳達的『學習是充滿樂趣』,以及『犯錯或還處於學習階段是意料中的事,甚至還值得嘉許』,就能激發出學生最佳的一面。」


「間隔重複」讓記憶停留更長久


我常常跟學生說,寧可每天只複習西班牙語10分鐘,也不要週末才卯起來硬K書3個小時,那樣的硬塞幫助非常有限,不如把那時間拿去放鬆耍廢。

「每天複習10分鐘」的效果是有根據的,就是「間隔重複」,就很像你運動健身一天連做5小時是沒用的,但把5小時分成一週的5天可能就很有用,為什麼?因為被訓練過的肌肉需要時間恢復,然後再接受刺激,如此反覆累積出訓練成果。

學習語言、新學科的概念,跟運動健身的肌肉訓練是一樣的概念。

書中65-66頁有完整的間隔重複學習舉例,它的例子是學習「西班牙歷史」,但你把它換成其他主題的學習也是通的。

應用在課程設計上,我的作法是「一個主題或文法,不論有沒有學通,學個幾堂課後就要『放下』,換到其他主題去學教。」因為在那個當下,學生的腦子和肌肉能吃進去的就是那麼多而已,繼續硬練已經無益。

相反地,換個主題重新開始,刺激到的是腦中另一部分的專注力,像是重新開始的感覺,也就是在幫學生「製造間隔」,過一陣子之後,再回到先前的主題,常常會發現學生等了一段時間讓學習肌肉成長後,莫名就自己想通了。





把學習當成副產品


作者說的這句話我非常有感:「有個萬無一失的方法可以增進學習,就是表現得你根本不覺得自己是在學習。」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努力把雲飛的課設計得越來越不像「正式上課,」而是「我們邀請學生來一起共度90分鐘」,很多上班族學生給我們的課後feedback都是:「下班來這裡很療癒」、「時間不知不覺就過了」、「下班後找到另一種生活的地方」、「感覺像是一週跟老師同學們線上約會一次。」

把「上課就應該長成那種規規矩矩的樣子」的框架拿走,讓自己忘了自己在學習,不知不覺就學完。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一個他的親身經驗,他學生時代在西班牙語課上,有個女同學很常轉頭問他問題,為了繼續吸引女同學的注意,他突然發了狂地認真學西語,他研究艱深字彙、文法,期待有機會在女同學問他問題時留下深刻印象,那段過程,他的行為是在學西語,目的則是想追女同學,完全跟西語無關。

課程結束後,跟女孩什麼都沒發生,倒是成了西語高手。

作者用這句話精準總結:「讓學習成為一種副產品」,身為老師的我們,除了專注在知識的傳遞,是不是也撥一點心力,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是他們的副產品,以及他們的主產品又會是什麼?

這本書非常流暢好讀,我自己40分鐘就掃完了,推薦給所有想要教得更好、更懂學習者、學得更快的朋友們。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