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當老師與學生處在兩個極端

在一個課堂上,「學習」這件事情要能夠成功地發生,必須要有三個條件:
1.學生想學習。
2.老師願意教。
3.學生願意信任老師的教學行為。

前面兩點應該很容易理解,這篇文章我想聊的是第三點。


當老師與學生處在兩個極端


老師專業、資深,都是加分,而一位專業又資深的老師,在課堂上進行的每一件事,是否學生就都會配合,就見仁見智了。

萬一師生對於學習這件事情的認知處在兩個極端,老師的教學行為就有可能一再跳出學生對學習的期待,這時學生自然會開始對課堂所有活動產生懷疑,為了讓學習能夠順利進行下去,老師一定要一步一步漸進式地讓學生產生信任、買帳,要不就是停下來溝通。

最近與我的俄文語言交換對象見面,特別有感,見了六七次面,發現我們兩個學外文的方式完全不同。 我是完全「聽&說」導向的,我期待老師讓我不斷地聽、模仿、開口說、對話。 在開始的階段,我排斥閱讀,更不想寫字。

等我把那些字句說順了,就會開始寫了,到那個階段不用逼我,我自己會把上課筆記弄得好好的。

我本來就是個文具控,可以寫筆記是很滿足的,所以並不是發懶不寫字,而是我發現一開始就「讀&寫」並進,會打斷我的學習節奏,會依賴文字,然後就會變成非要有得看才會講話,又要花時間訓練自己把文字丟掉,既然這樣,何不一開始就做直觀的「聽&說」練習,省得花兩倍時間。(感謝Thierry謝智翔的多語講座,讓我重新認識語言習得的概念)

另外,我也完全沒興趣聽老師講文法規則,或是為什麼每個句子為什麼是那樣說。我只想好好地聽真實的句子、好好地說話,用最快的時間讓自己有使用這個外語對話的能力。

我所謂的對話能力是指「你叫什麼名字?」「我叫___」這樣一問一答,就算一個小對話了。我不需要知道動詞變化的道理,一樣能講出這句話,這樣就夠了。如果上課五分鐘我就能用這個外語一問一答,比我理解幾個文法觀念有成就感多了。而一堂1.5小時的課,理當要讓學生有講出好幾個小對話的能力。

基本上我期待的老師只要能夠忍住不去解釋,想盡辦法用那個外語溝通,並且讓我一直開口、用不同的方式反覆練習相同的內容直到熟練為止,我就會覺得這位老師還不錯了!

而我的俄文語言交換夥伴,是完全相反的。即使中文字這麼難寫,他還是希望學到什麼中文字、說話聽到什麼,他就要能夠寫出來。他有點語法控,遇到沒聽過的句子結構,會希望知道那個語法是什麼,這個句子為什麼長成這樣那樣。

所以我們的學習方式根本是兩個極端,我想不要閱讀直接開口,她要聽說讀寫並進。我想先會說再慢慢學語法,她要對自己說出來的文法結構100%理解。這沒有誰對誰錯,每個人的學習方式本來就不同,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不斷溝通,找到雙方的平衡點,目前語言交換仍然穩定進行中。


不斷溝通產生信任   更能順利學習


我相信老師的教學方式多少與自己的學習經驗有關,老師認為那樣學有效,才會那樣教。

所以當我這種學習者碰到一個文法控、閱讀控這一型的教學者的話,我自然不信任他的教學方式能夠對我產生幫助,而當學生開始懷疑老師的教學方式的時候,雙方要不就是停下來溝通是否調整教學方式,要不就是裝沒事繼續教下去,到兩邊都受不了,讓師生關係自然結束為止。

角色互換,當我這種老師碰到文法魔人類型學生的時候,也必須調整教學策略。但學生要的不一定就是對的,不能被學生牽著鼻子走,身為老師,在這個領域絕對擁有學生所不知曉的專業,讓學生相信我們的專業,需要溝通、方法、和時間的累積。

以我上面這個例子來說,老師可以初期先增加文法練習的比例,讓學生有時間先對我的教學方式產生信任,之後再適時與學生溝通/洗腦,透過一些手法,慢慢把學生和課堂塑造成我理想中的樣貌。

我回想之前碰過的幾位外語老師,會因為學生屬性不同而調整教學策略的,非常非常少,有的是根本沒發現學生其實已經開始對教學產生懷疑,有的是發現了也不知道怎麼辦,有的是發現了但不覺得需要處理,然後還是用自己的方法把整個學期走完、結案。

其實這方面的溝通,學生也是有一部分責任的,特別是成人學習者,自己要更能具體說出學習上的期待和需求,不能都被動期待著老師來挖掘、發現,畢竟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差太多了,比起等待老師慢慢發現,不如自己先主動表態。

回到文章開頭,在一個課堂上,「學習」這件事情要能夠成功地發生,必須要有三個條件: 
1.學生想學習。
2.老師願意教。
3.學生願意信任老師的教學行為。 

前面兩點達成了,基本上這個課堂70%就沒問題了,畢竟好多學生都是被逼著進教室了,剩下的30%,就看師生願意花多少力氣,為了長久的學習效果去溝通與磨合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