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讓學生多發言、老師少講話的四種方法




這陣子看了一些新老師的課,共同的問題都是「老師發話時間太長」。語言課裡面學生開口的比例足夠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認為理想狀況是學生發言的時間應該要在70%--80%以上,基本上就是老師先做清楚的示範讓學生模仿,之後就是都讓學生練習了,老師只要不斷地下指令、提問,讓學生知道接下來要講什麼就好。

而新老師往往是因為放不下,怕學生不懂、怕自己沒解釋清楚學生就不會、怕學生會覺得老師都沒有好好教、學生講不出來時就趕快幫他講完,以為這樣學生就是學會了,其實那都是老師自己學會最多。很多東西就算是學生自己講出來的,也不代表他完全學會了,更何況是老師幫他講完的那些。老師們越能放下,把發話權留給學生,學生反而會學到越多喔!

為了讓「很希望學生發言時間多一點、又不知道怎麼調整」的老師,有一些具體嘗試的方向,以下整理四種方式:


一、明知故問


就算全班都知道答案,為了讓學生開口也硬要問,比如說:「今天熱不熱?」「今天誰沒有來?」「現在幾點?」

這些可能不是當天要教的生詞或語法,但比起老師自己說:「今天天氣好熱喔!大家來上課真辛苦!」或是一邊點名一邊自言自語:「今天李XX沒有來。」「現在十點了,我們上課。」前者老師把要說的話變成問題,增加了互動,讓學生多了開口的機會,也有維持學生專注力的效果。


二、明不知故問


老師很清楚學生根本不知道答案,但就是不先公布,而讓學生猜。

比如課文如果講到網路交友時隱瞞真實身份,可以在學生都還沒開始看課文之前,就先問學生:「一個高中生第一次嘗試網路交友,她沒有告訴對方自己是學生,你們覺得她跟對方說自己是什麼身份?」學生可能就會此起彼落地說:「上班族、公司主管、家庭主婦、企業老闆等等。」

這樣的過程,一方面引起學生想要趕快看這篇文章的好奇,一方面也藉此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這種做法不一定要讓學生猜出正確答案為止,「猜」只是一個練習的過程,精華就在過程,標準答案不是重點喔!


三、把資訊變問題


有時上課主題可能是某個故事,比如說課文講的是情人節的由來好了,老師可以把故事內容都設計成問題,投影片上放上牛郎織女的照片,問學生:「你們從這張照片看到什麼?」「他們一年只能見面一次,你們覺得是為什麼?」「他們會約在哪裡見面呢?」

一題一題問完之後,再全班一起把學生的答案拼湊成故事。這樣討論完了,課文也算是帶過一次了。新老師有時會因為擔心學生看不懂課文,就自己從頭到尾把故事介紹完了,這樣只有老師最懂而已,學生沒練習到說話,也不知道聽了半天到底吸收了多少。


四、把知識變經驗


比如某篇課文講的是環保議題,介紹台灣的垃圾怎麼分類、沒分類的處罰方式等等,這些都是知識性的內容,外籍生沒有那樣的生活經驗,單純就是學個知識,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

像這樣知識性的課文,就可以先用前面一、二、三介紹的方式來把課文帶完,總結後要拉回現實生活來討論,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平時怎麼做垃圾分類,平常生活環境可以如何做環保、如何能從今天就做起等等,語言學到最後都是要用在生活上的,讓生活即語言、語言即生活。


最重要的,還是老師本身要有意識,上課的主角,盡量是學生,而不要是自己。新手老師也自我練習,告訴自己上課時不要連續講超過8句話,至少每8句話就要穿插一個問答互動,這樣就能慢慢地練習調整師生在課堂上發話的比例。

附註:8句話是我隨性訂的,我自認為在外語課堂老師連續講到8句以上算很多的了,但8句不是一個標準答案,老師請依照您自己的課程狀況來調整,總之先訂出一個數字來自我練習,才能有效做到把發話權還給學生。


1 則留言:

  1. 謝謝游老師經驗分享,我是個新手老師,要如何在課堂上精講多練,一直都是我的教學瓶頸之一.

    回覆刪除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