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語言學習】要練好外語口說 請你放下why、記得how



「聽說讀寫」四個外語學習的語言能力當中,台灣人大多是卡在「說」這一關。

就我十幾年的教學觀察來看,卡關的原因都差不多。甚至我敢說,許多人英文搞了幾十年還是罩門,還是讓英文會話能力成為職場發展的限制,都是卡在這裡。

只要放下這個糾結,整個學習通道就會打開。 

卡關的點就是:非得要理解那句話的「為什麼」才行。 


這樣的掙扎   你也有過嗎?


某堂課,有學生問了課本上的一個例句當中的¨le¨是什麼意思,我告訴他了,希望他模仿重複一遍那個句子。 

他表情充滿問號,就我認識的他,我知道他大腦正在天人交戰:中文就不是這樣啊!為什麼要這樣講?那個¨le¨為什麼要放在那邊,不講不行嗎? 

我也知道班上其他同學沒那麼care這個文法細節,我就打算先不多講,看他要問什麼。 

然後他問了:「那個¨le¨不合理啊!多此一舉嘛!」 

我解釋了,那個¨le¨的確也可以不講,但母語者通常會講,兩種都是對的。 他表情依然痛苦,還是不願意重複一遍。 

我只好請同學先重複一遍,然後說:「沒關係,等你明年願意接受這個邏輯了,記得告訴我一聲!」 

他知道我在開玩笑,終於願意講了。 

然後課程繼續。 

那個痛苦掙扎的過程,完全沒必要。那些課堂時間,不如拿來多跟老師練幾次。


「沒有標準答案」是語言的常態


語言跟很多學科不一樣,它在很多時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狀態。 數學、理工、會計,很多都是有標準答案的,但語言真的不是這樣。 很可能一個獨立的句子,在A情境很怪,在B情境就完全合理。 

舉例來說:「你是冰美式嗎?」這句話對嗎? 

誰會對著一個人這樣說啊?!所以我們可能就會回答學生說:「這不對喔!人就是人啊,怎麼會變成一杯咖啡?」 

可是我們想像一下這個場景:三個好朋友在咖啡店喝咖啡,大家都點好餐了,服務員送上第一杯飲料,說:「請問冰美式哪位?」然後A問B說:「欸,你是冰美式嗎?」是不是就完全合理了? 

根本超口語超自然的啊! 

語言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當想學生拿著一個文法上看起來完全正確,但好像又有點怪怪的句子來問:「這樣講對不對?」的時候,我們通常不直接回答,而是先問:「你在什麼情境下講這句話?」 

既然語言是一個這麼多變而有彈性的工具,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先知道「為什麼」要這樣講呢? 

西班牙文的我愛你,順序上是「我你愛」(Yo te amo),當中的「我」還可以直接去掉不講,中文直翻就是「你愛」,你真的要先知道「為什麼」句子長這樣,才願意講出這句話,就真的太可惜了,錯過多少表白機會啊~~~(誤) 


放下why  記得how


所以呢?說了這麼多,到底是想告訴大家什麼呢? 

只要能掌握方向盤,你不需要了解汽車引擎蓋下面為什麼是構造,就可以開車;你不需要知道電腦裡面為什麼裝著那些零件,就可以用電腦做上百件事;你不需要知道投手丘為什麼是這樣組成的,也可以去打打業餘棒球。 

所以,不用了解為什麼,當然也可以先開口說外語。

當老師說了一個母語者一定會說、很自然的句子的時候,建議你採取以下步驟來學習: 

1.毫無懸念地模仿一遍。 

2.帶著感情再模仿一遍。 

3.老師這時候如果問你一個問題,通常就是要你套用那個句子來回答,你只要把該換的單字換掉,把它順順講出來就好。 

4.一問一答有意義的對話完成了之後,你可能已經學會了。 

5.這時候還是好想知道為什麼?好,那可以來問老師這個問題了,你都已經說出來了,老師給的解釋,如果剛好跟中文邏輯完全搭不上,你大概也比較能接受。 

6.如果你覺得已經能用這個句子問答了,那其實也沒必要「當下」非得知道為什麼不可,那些文法細節,隨著學習不斷地累積,還有課外的閱讀,有一天都會拼接起來的。 

7.如果願意放掉步驟5,直接進入步驟6,你節省的是「超大量」課堂時間,那些解釋的時間,全部都可以成為你的口語練習時間,多練習到多少口語對話啊!超賺的啊! 

最重要的是,這樣的過程做多了,習慣了,你學外語會漸漸趨向於「模仿=》練習=》吸收=》自然反應」的循環,外語肌肉會建立得快很多很多。 

如果真的還是好想要知道為什麼,並不是不可以,而是調整順序,先講到順,再來理解為什麼,你可以省下大量糾結的時間,講話的時候也不會被文法上的思考卡著,可以用更接近母語者方式順暢而有感情地表達出來。

結論:要練好外語口說,請你「放下why,記得ho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