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

【閱讀筆記】建立系統、減少猶豫_人生效率手冊




年底年初之際,總是會想讀些「如何把新的一年過得更好」的書。

這本「人生效率手冊」,把重整人生這件事情講得很鉅細彌遺,並且提供許多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很適合年底到年初這種想要養成新習慣、改頭換面的時刻來閱讀。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穫,有以下三個:

1.人生要有效率,就要盡量把常需要重複做的那些事情,都變成一個固定的系統。
2.人生要有效率,就要減少選擇和猶豫。如果凡事有系統,自然就會減少猶豫。
3.人生要有效率,就要確實管理那些不緊急而很重要的目標,例如健康、目標、學習等項目。

我的人生,似乎很少靜下來為自己做上面這三件事,每天都花好多時間在處理緊急又重要的事,而常常要面對這些混亂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偏好看感覺做事,缺乏系統。

看這種書很重要的是,不要一下子照單全收,反而要先認清自己是哪一種型的人,畢竟隨性慣了的人不可能馬上變成事事都井井有條的那種人。

然後把別人的人生管理模式整理出來,看看自己有什麼能夠先挑出來試試看的項目。

我把整本書整理成下面這樣的架構。 (摸索多年,還是手寫筆記更能寫出喜歡的樣子)






基本上就是一個核心:建立系統、減少猶豫。

所謂「建立系統」,就是凡事有所依據,或是固定成一個想都不用想就照做的SOP。

而「減少猶豫」,就是那些人生中要一直持續做的事情,盡量單純化最好,什麼時間到了就做什麼,甚至連該拿什麼筆記本來記什麼筆記都固定下來,不要花任何時間猶豫。

接下來詳細分享一下我在手稿中所整理的分類。


目標管理(左上角)


人生目標怎麼訂定?我們大概都是坐下來安靜地想一想自己想幹嘛,或是看看自己的臉友都寫什麼目標,就大概模仿一下再加一些自己的想法,就這樣。

這樣訂定得出來已經算是不錯了,更多人是根本還是一個都想不出來。

本書作者建議,自己訂不出來,那就模仿成功者。

列出七個你想效仿的人物(比如自己領域的傑出人士),再把七個人物分成三個等級,最下層是自認為一年就能超越的人(比如自己的上面的小主管)、中層是十年左右能夠超越的人(比如自己工作領域的代表性人物)、最上層是有可能一輩子也超越不了的神級人物(比如以我在補教界來說可能會是新東方的余敏洪)。

然後把七個人物都攤開,列出每個人物最強的三個能力,可能是外語能力、領導能力、公開演講能力等等。

最後挑出重疊最多次的三個能力,那就是我們必須放在優先順位的人生目標清單。

是不是非常有系統的做法?誰會想到人生目標可以這樣設定?

事實上以我的個性,會覺得七個人物如此嚴謹有點太超過了,應該不適合我,但基本上以工作領域上的代表性人物為榜樣來設定目標,是蠻具參考價值的。

設定完了之後要怎麼做呢?假設其中一項目標是公開演講能力好了,那我們就要把它放在新年的年度目標清單當中,然後開始分解它。

要如何給自己培養公開演講能力,讓自己在年底的時候可以上台講一場百人演講呢?

我們可能要把它分解成十個小目標。(這是我自己練習舉的例子)

1.看十本演講相關的書,並寫心得分享。
2.去聽十場有名演講者的演講,並做筆記分享。
3.參加一個讀書會、社團,每個月定期在小型聚會讓自己練習公開講話。
4.在公司只要有可以上台的機會,就要自願上台練膽量,至少一個月一次。
5.透過直播練習公開即興講話,每個月一次。
6.上兩門關於演講技巧的課程。
7.去參加一場演講比賽、或Ted海選。
可能還有8、9、10自己把它列出來。

全部列完整之後,把上面這些項目,一個一個放進每個月、每星期的待辦清單中,在日常生活中執行它。

更重要的是每天、每個星期、每個月都要自己做回顧,哪些做到了,哪些沒做到,沒做到是為什麼沒做到,都要寫出來,然後再重新列入隔週或隔月的待辦清單當中。

每一項人生目標,都按照這樣的系統去給自己規劃,來提升目標的完成度。

這部分看完我就發現我過去幾年的問題出在哪裡了。我只是在每年年初把目標列出來寫在手帳,常常去翻它去看它,但我沒有把它分成小目標去執行,也沒有記錄進度,自然就是一直停在「翻手帳去看它,但進度還是零」的階段。

於是今年我就把手帳做了個調整,列出目標的那幾頁,我還列了每個月記錄進度的格子,每個月回顧一次,確保進度有不斷在推進。

習慣養成(左下角)


讓自己身體維持在良好狀態、而學習又能不斷前進的事情,不外乎:早睡早起、運動、進修做筆記。

根據「建立系統、減少選擇」這個核心,就是全都固定下來,不作第二選擇。

早睡早起:固定一個時間讓自己開始「準備入睡儀式」,喝個花草茶、、看一些非工作的書、寫日記都好。那個時間到了就不要再思考「我現在要做什麼,要去睡了嗎?」反正就去做「準備入睡儀式SOP」就對了。

運動:一個星期當中哪幾天哪幾個時段是該去運動的,要做什麼運動,要穿什麼衣服,全部都固定下來,就沒有時間到了還在考慮「我今天要選擇做瑜珈還是騎飛輪」這種事情。

我自己因為有連鎖健身房新竹各分店的全區會員,常常時間就是花在三間健身房的課表看來看去,最後選擇困難乾脆就不去運動的荒謬情況。

今年我打算換掉健身房,直接選擇離家最近走路五分鐘的小型健身房,反正課就是那些,選了也換不了。

進修做筆記:閱讀、聽線上課、聽演講、去外面進修各種課程,都需要做筆記。我的筆記模式一直固定不下來,有時候記在手帳空白頁、有時候記在活頁紙、有時候大本筆記本、有時候Ipad的數位筆記,最後要找一個什麼的時候根本想不起來記在哪裡。

今年我已經把筆記工具都準備好,打算全都固定下來了!同個系列的筆記本我買了十本全都放在書桌上,標好主題,那天要上什麼課,就拿什麼主題的筆記本,沒有其他懸念。同一個系列大小的筆記本擺起來視覺上也很令人滿足,有安定效果。

如果上課常需要拍照,那我就固定一個數位筆記APP,這樣照片跟筆記本可以放在一起。

輸入系統管理(右上角)


所謂輸入就是指「知識進入」的「管道」,不外乎上課、閱讀、以及向「某個人」學習。

作者建議我們不管在選書、選課、選學習對象,都要有系統。

例如今年已經從七個人物法決定好了要自我訓練的三個硬實力,那麼就要從這三個硬實力當中去佈局自己的學習。

假設其中一項是「行銷能力」好了,那麼就在一個自己規劃的時間內,比如說是四個月,地毯式地找出大量關於行銷的書籍和課程,然後分配到每天的任務裡面去學習。

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大家都懂的道理,但我的個性就蠻難執行的。在網路上看到什麼好課好像很好玩,就直接報了,根本沒在考慮那是不是我該年的目標,於是到了年底,目標沒完成,也是剛好而已啊!

這麼做的好處,也跟那個「建立系統、減少選擇」的核心相吻合,我們可以減少「這個課要不要報」「那本書該不該買」的選擇頻率,符合目標就做,不符合就捨棄。

至於「以人為師」的學習,作者是每年都會給自己找50個學習對象,當面向他們請益,因為那些對象都是各個領域的代表人物,她就把這些學習錄製成線上課程來銷售,這真的是CP值很高的一個做法,既能自我提升,又能創造收入。

輸出系統管理(右下角)


學習到的知識要怎麼輸出呢?所謂「輸出」就是「告訴別人」的管道,很單純的就三種:寫作、演講、教學。

作者也是很有系統地在幫自己打造輸出系統。

在寫作方面,她連續七年每年出一本書,輸出的內容自然是她所學習到的知識,書寫完,也就輸出整理完了。

在演講方面,她刻意給自己安排每年上百場的演講,確保自己有足夠的機會輸出她該輸出的內容量,並且持續維持演講技巧的熟練度。

在教學方面,她也是刻意給自己安排一定場次的公開課程,書中她多次提到「學會的最高標準是會教」,她要求自己把學員教會,而且她的學員在上完她的課之後,也要有教的能力。

我為什麼會注意到這本書


這本書作者張萌是中國的時間管理專家、創業家、暢銷書作家,在喜馬拉雅有開些線上課,購買人數都很高,三十多歲非常年輕,成就驚人。

會注意到她是因為我常聽的樊登讀書會去年講過她的書,也請她上過作者光臨做對談,那一集採訪聽完,我第一個感覺是:這個女人會不會把自己過得太累、逼得太緊了?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經營兩間公司、十幾年來堅持每天早上四五點起床,每天在效率手冊上系統化管理人生,連樊登老師也在採訪中問她:「妳這樣不累嗎?」 

我在我的生活圈裡面已經很多人說我把自己過得太高壓,不過看完她的講書我真心覺得自己實在散漫得可以。

(所以千萬不要在自己的同溫層安逸太久,以免外面的世界過成不知道什麼版本了都渾然不知。)

後來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只是拿起來翻一翻,就覺得「算了吧!我這種射手座O型超級橘色,都是照感覺做事的,反正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如此井井有條,這本書我看了應該也是白看。」就放回去了。

今年下半年,我因為一些複雜的私人原因,自覺把人生過得非常混亂,永遠追不完的待辦清單,我乾脆直接擺爛,手帳也不更新了,截止日期無限延後,雲飛好多該做的管理都沒做,到處去做些其他的事情來逃避,看起來好像還是很積極,其實每天晚上混到兩三點睡覺,早上睡到十點,也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工作,非常焦慮又迷惘。

總結一句話,就是「低等勤奮+瞎忙」。

到了年底,自己也受不了這樣的自己,開始想找一些如何管理人生的書,我想起了張萌這本書。

大概是吸引力法則起作用吧?竟然就在這段時間,無巧不巧在亂滑喜馬拉雅APP的時候,發現了張萌原來開了許多線上課:人生管理課、時間管理課、精力管理課,又讓我對這個人產生了好奇,索性找了這本書來讀讀看。

十分推薦這本書給想要重整人生、增加效率的人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