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老師,我教華語一定要字正腔圓嗎?


這篇有點政治不正確,但我覺得值得分享、討論。

在某個華語師資班上課,學員問了我很有趣的問題。
「老師,為什麼你講話不用字正腔圓啊?」

我想了一下,回答:「我覺得在課堂上自然表達、真實互動,比起讓學生聽所謂的字正腔圓,更重要。」

我自己也有點驚訝,那個當下我會這麼回答,如果是五年前,我應該是會不好意思地叫學員忽略我的口音,不要被我誤導。

這樣,我可以解讀為「我對教學又進階了一個階段」嗎?


從研究所時代就被挑惕的口音


研究所時期,我對自己的口音非常自卑,到處聽語音學的講座,但似乎也沒什麼幫助,講座都不會直接糾正老師發音,團體性質地講一下要改什麼而已,所以講座聽完,我的口音還是那樣。

翹舌音不到位,ㄢㄣㄤ不精準,上台報告難免被教授講兩句。

後來我進了一些華語中心教書,同事們有的是超級字正腔圓,有的比我好一點,我大概是最沒有刻意去改自己發音的那種華語老師,頂多開會的時候稍微收斂一點,發音會注意一下。

當然,這樣的口音,有些華語中心是聽了面試的錄音檔就直接除名了,我根本別想進去,其實也還好進不去,要我每天這樣刻意改口音,我應該教起來也不會太自在。


多樣貌的西語口音   讓我看見另一個世界


後來,我教西班牙語,也參加一些西班牙舉辦的、西語老師的線上師訓,西語國家有十幾個,老師們各有各的口音,誰也不會挑惕誰的口音,我好喜歡那種十幾位不同國籍的老師,都自信地用自己的口音在討論教學的場景。

那樣的語言交流,好美。

然後,華語口音這件事,我差不多就放下了。



與其追求標準腔   不如練習做80%的自己

我再也不要追求什麼標準腔,我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母語者,我講出來的話是有內容的,或許帶有一點點台灣腔,或許只有標準腔的80%,但那就是真實的我,真實會在教室外跟「正常人類」互動的樣貌。

比起標準腔,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我的人生經驗和教學方式,可以給學生帶來獨一無二的學習體驗,包括我那個80%精準度的腔調,也是專屬我老師的特色之一。

學生的生活   幾乎不存在標準腔


我認為,我們的外籍學生,在生活中,其實極少會碰到一口字正腔圓的人,讓外籍生刻意把口音學成那樣,反而無意間造成社交距離。

就像我的西班牙語,以前一直是跟西班牙籍老師學的「標準西班牙腔」。後來,我到了多明尼加去工作,我那在當地人眼中做作的要命的西班牙腔,讓我努力了兩個月,才開始有那種「我好像可以開始跟多明尼加人溝通了」那種感覺。

想像一下一個大鬍子西方人,用一口北京腔中文在台灣生活,是不是會覺得「怎麼聊都隔一層」的感覺?


腔調是很容易改變的   不用幫學生操未來的心


有人會說「你也要為學生的未來想想,萬一他以後要去對岸發展,你讓他學一口台灣腔中文,這怎麼行?」

我只能說,我不知道我的外籍生以後會往哪裡去,他自己或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去操這種未來的心?

再說,語言能力建立起來之後,要調整口音,只要用心感受一兩個月,在當地每天聽,一定就能調整過來了。

我的西班牙語,在多明尼加住了兩年後,完全變成多明尼加腔,後來認識了我瓜地馬拉的老公,跟他用多明尼加腔交往了兩個月之後,漸漸也變成一個接近瓜地馬拉腔的狀態了。

不管是什麼腔,我都是在做當下的自己。

在教室外講什麼腔,在教室內就是那種腔。


用精準度80%的腔調   來進行100%真心的語言交流


語言的美麗,就在於它沒有標準答案,它會隨著人、民族、風土民情,演變成各種風貌,即使它本質上是同一種語言。

或許考證照真的需要練一下標準腔,考試嘛,不就是一個標準化的認證過程罷了?拿到證照,階段性任務達成,還是回到自己真實的那個80%的標準腔去跟學生互動。

有的老師已經把標準腔練到內化,標準腔反而就成為他那個自己,我覺得也很棒,老師自在,學生就會學得自在。

職場上已經太多虛虛實實,在課堂上,大家一起好好地用真實的自己來進行單純的語言交流,包容、欣賞多種樣貌的口音,不也是交流當中的一種美好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