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8月9日 星期日

別人行雲流水的教學 也是經過數十數百次試錯累積而來:停止將教學不順利的責任推給環境

當我在講師訓練課程提供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的時候,通常聽課的老師會有三種反應:

A型反應: 這個好,我沒用過,下堂課馬上來試試
B型反應: 這樣真的可行嗎?我擔心效果,先觀望一下
C型反應: 那是因為講師的班級都是「人數少的小班」才做得到,我的大班根本不可行。

(上面「人數少的小班」可以自行代換成「學生年紀都是成人」、「教室空間夠大」「學校資源夠多」等等任何外在條件,反正C型反應的,就是什麼都可以推給「自己教學環境的外在條件不如別人」)

哪一種老師的教學比較有可能持續進步呢?當然是A老師。

如果想法沒打開 上再多培訓課也是枉然


有一次我在語言師訓課上,示範一個生詞練習的活動,全班需要同時站起來走動交換生詞卡,某位老師才試做了1分鐘,就說:

「老師,這個我們學校完全不行,我們教室太小,而且桌椅都是排排坐的,學生根本不能走動」。

另一位老師馬上補充解法:

「桌椅可以搬動吧?先排成馬蹄形上課,就有空間走動了?」

完全正確。有的老師就是會去找解法,有的老師就是會把「不行」的責任先推給環境。

上課環境的條件,本來就不可能100%如老師所願,我們是要選擇被環境限制,還是主動去創造自己覺得理想的教學環境?身為教學者,應該是可以自己判斷。

另外有一次,我在師訓課上,示範一個搶答活動,大家試玩了一下,有老師說「老師,我的班30人大班,這沒辦法做吧?」

是的,有的活動的確比較適合人數少的班,其實我那天示範的活動,只要轉個念,變成分小組進行,一切就解決了。


別人的教學行雲流水 也是試錯數十數百次累積而來

每一位老師的每一個班級都不同,所適合的教學方法有不同,只有老師自己最懂自己的班,在參加講師訓後,更重要的是把學到的教學方法,微調改造成適合自己班級的版本。

很多老師會覺得師訓講師示範看起來似乎行雲流水,以為別人第一次教就可以如此順利,然後自己拿去班上試做一次不順利,就覺得是此路不通、課程無效、怨嘆自己的教學環境不給力。

殊不知師訓的講師自己也是經過試做、微調、再試做來回循環數十次、數百次,才會有那個「看起來行雲流水」的版本。

不能期待別人示範的東西,原封不動搬到自己的班上去用,就可以神奇地順利進行。就像我們的學生也不能要求跟著老師練習一次,走到教室外馬上就會跟外國人用外語流利交談一樣。

說來很八股,但事實就是如此,帶著開放、願意改變的心,去參與每一次訓練課程,受訓才有意義,教學才有可能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