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雲飛大部份的學生都是學習動機很強的,要不然不會沒事自己花錢來補習。
但是最近遇到一位真的沒什麼動機的,工作環境全英文(補習班英文老師),回家也全英文(全家都英文母語者),來台灣這麼多年,真正需要講中文的時候真的只有買東西、去吃飯,幾句萬用句:多少錢?不要辣,單點、套餐、內用、外帶,這樣就解決了,根本生活中用不到什麼中文。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如此,為何下了班不回家休息,還要花錢來上課?
像Bárbara這樣窩在沙發上睡覺,
找出學習動機低落的癥結
後來問到,他沒有什麼台灣朋友,步入中年,也不知道怎麼去踏入台灣人的社交生活圈。這時我懂了,他想說的其實是他沒說的部分:他想要有跟台灣人的社交生活,但不知從何開始。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想要改變又缺乏行動力跟方法的概念。
來台灣那麼多年沒把中文弄好過,多少會有點挫折,想要好好學,又要工作養家外務多,力不從心。想要融入台灣人的生活,但語言不通又處處是阻礙。所以就會變成好像很有動力來花錢補習,但是生活基本上根本沒變,他根本不知道下了課要怎麼給自己製造說中文的機會,也不知道要怎麼跨出改變的第一步。
這樣的外籍人士很多,特別是中高階主管,主管基本上很難跟員工當朋友,語言不通下了班也只是回家或是永遠去重複的餐廳吃飯而已,遠渡重洋來到陌生的國家,想要多看看這個世界,生活圈反而比以前在自己國家更小。
面對這樣的學生,又是一對一上課,硬要去走課本進度已經沒什麼意義了,他們需要的東西都在課本之外。我請他合上課本,問問他如果現在有空,有沒有想要培養的興趣或是休閒活動,他說:騎腳踏車。
我:騎腳踏車很好啊!你可以加入台灣人的腳踏車社團啊!
他:怎麼找?
我:手機拿出來!
他:做什麼?
我:拿出來我就告訴你。(老師自信堅持)
嘗試一個解決問題的行動
我:你看,這些都在新竹!
他:我不知道怎麼找他們。
我:現在一起寫訊息給他們!
他:中文嗎?
我:當然!我們現在一起寫。
他:我不會寫中文。
以上對話都是用中文完成的,他很會說,但很抗拒寫。
這位老兄,一直以來傳給我的中文Line簡訊,都是在google翻譯裡面英翻中,然後再把中文複製貼上的,所以永遠都是怪裡怪氣的中文。這時候他又想打開google翻譯了。
我:我們寫臉書訊息,不用開google。
他:我不會寫中文!我的iphone不可以寫中文。
我:現在在手機新增拼音輸入法,你看在這裡(一邊拿我的手機示範)。
他不情願地加了拼音輸入法,一個字一個字用拼音打出來:我想跟你們騎腳踏車,我住在新竹,怎麼加入你們?
20多個字,打字選字花了快十分鐘,按下「送出」。
別忘了華語老師是「老師」
至少我已經把踏入台灣生活圈的一種方法(上臉書找社團)、一種行動(寫訊息給他們)這整個流程都帶著他走一次了,他是50多歲的中年大叔了,把這樣的流程複製貼上去找其他的台灣人社團,一定是懂的,就看他自己要不要採取行動、做出改變了。
那一堂課前20分鐘是非常沉悶無力的,後來我們找出問題癥結(缺乏學習動力)、課堂結束後,他是笑著走出去的。
把這篇寫出來,是因為常有華語老師會問我:「學生沒有動機怎麼辦?」「是不是我教得不好?」「是不是因為我太菜?」
新老師很容易將學生的各種背景因素、情緒所造成的學習反效果,都一股腦壓在自已身上,對教學沒幫助,備課、上課情緒更緊繃,對學生更沒幫助。
也有老師就整個忘了自己的角色,花很多課外時間陪學生去處理生活上的大小事,辦護照、辦居留證、辦手機門號,因為學生一句「我中文不好,老師可以幫我嗎?」產生同情心,卻不知道幫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漸漸地華語老師就會變成外籍學生隨傳隨到的免費翻譯工。
當然,老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成果負責,但絕不是本末倒置幫學生處理他的中文程度處理不來的大小事。
老師可以做的,是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把找學習意願低落的深層原因說出來,然後針對那個原因去想解決方案,或是把它變成一個學習中文的新契機。
比如我這位中年大叔學生,學中文沒動力是因為用不到(雖然住在台灣但環境都是英文),但他其實想要有中文環境(打入台灣社交圈)。
所以老師這時候要做的,不是趕快趕課本的進度去提升他的中文程度,以為他中文變好之後就會解決生活問題,而是幫他找出一個可以「用中文」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帶著他做一次,並且讓他知道接下來生活情況會不會如他所願地好轉,就要靠他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