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學語言 一定要從字母開始嗎?



這個暑假我又去接觸了一個完全陌生的新語言,至於是什麼語言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課後對學語言這件事情又有好些體悟,應該勝過看完整本語言學教科書。

因為第一堂課老師花了大量時間,教我們這個語言所有字母的念法,因此首先就來分享關於「學習字母」這件事,如果是換成華語,可以自己把字母代換為拼音符號或注音符號。


字母對溝通能力幾乎無幫助


注意我說的是字母的「念法」,以英文為例,字母Y唸成「歪」的發音,但是它在任何單字裡面都不會發成「歪」,而是發成類似「ㄧㄜ」的音;字母H唸成「欸取」的聲音(我知道這發音不完全對等,我只是舉例),但是他在任何單字裡面都不會發成「欸取」的聲音,而是發成類似「喝」的音。

所以學「字母本身」的念法,功用其實就只有「告訴別人自己的名字怎麼拼、問別人某條路名地名字怎麼拼、講自己的email」這些功能,對於馬上想要拿這個語言去交朋友哈拉兩句、或是旅行的人,這是無法給予什麼溝通能力的,而且把字母背下來還很花時間、腦力、讓人挫折,因為它就是要背起來才算數,一翻兩瞪眼。

因此,我認為教字母本身的念法 不如教發音,先教F字母本身的念法是「欸腐」,還不如先教它搭配母音後會念成什麼發音,比如fa會念「發」,fi會念「ㄈㄧ」,這樣學生學完後可以直接去念新的生詞,但會念「欸腐」有什麼用呢?沒有,看到新生詞還是不會念的。



請把字母教有趣


以前在補習班教兒美的時候,每個老師教字母,一定有節奏強大的字母歌或chant,搭配各種字卡、遊戲,幫助孩子在過程中把它不知不覺記起來,絕對沒有老師是規規矩矩地把字母一個一個念過去讓孩子硬背的。

就算那時候規定第一堂課就要教字母,但不會是第一堂課教所有的字母,通常是一次6-8個,分好幾堂課教完。

而不會字母還是可以對話的,誰說一定要會認識ABCDEFG才能講Hello, how are you?直接把Hello, how are you?這句話的聲音記下來反覆練習,就會出去跟別人打招呼了啊!不需要知道how的三個字母分別怎麼念也沒問題。

所以那時候零起點的班,都是先對話、教室用語、一點點句子、搭配幾個字母生詞這樣,第一堂課走出去,學生就會講出幾句話,而不是只有那些不知道如何應用的字母。

但我發現了成人外語補習班,不論是什麼語言,老師大多會把字母帶完,才進入小對話。而且念字母就是平平地念過去,沒有節奏、沒有歌曲,有的是反覆機械式地念念念+抄寫,然後唸個兩三次就期待學生會記得每個字母的念法,怎麼可能?

再說念字母這種事情需要跟真人念嗎?跟著APP念不是更好?APP還會不時跳出個遊戲幫學生複習,老師如果只會用相同的方法一直念一直念,那APP的教學功力還真的是完勝。

如果老師就是很想教字母,可以,但請做出APP做不到的事情好嗎?至少要讓學生覺得跟著老師學比跟著APP學容易,因為老師會用有效的方法糾正、會看出學生的困難點、幫學生加強練習需要的部分、會用真人的聲音跟學生做有意義的互動,而不是上完之後覺得好難,帶著沈重的壓力回家背書。


請搭配真正有用的生詞


很多老師喜歡在教字母的時候,每個字母搭配一個生詞去練習那個發音,我自己身為學習者的時候,是不太愛這種學法,因為這樣的生詞大多沒有主題性,記一大堆生詞,組不成句,也無助於溝通。就像以前學英文,A就搭配apple,B就搭配boy,C就搭配cat,學了26個詞要做什麼?講不出話來呀!為什麼第一堂課要學這些字,還要把它背起來?

我近幾年還看過各種語言的老師這樣教,搭配的字更加跳tone,有的會搭配千奇百怪的動物生詞,像是鱷魚、蜥蜴什麼的,或是一些根本很少會講到的物品名詞,像是棉花、電線什麼的,如果你是德文的初學者好了,在剛開始的階段學這些詞,到底要幹嘛呢?

如果老師真的很想教字母,又很想給每個字母一個代表詞,那請稍微挑一下詞,如果學生是小朋友,我覺得全部用動物還可接受,因為小朋友會接觸到的童話書、卡通什麼的,常有動物會出現,能刺激他們記憶。但教一個在半年後即將用這個外語去旅行的成人學生,真的需要教二十幾種動物嗎?他要的會不會是出國旅行馬上要買的那些食物飲料?或是出差要用的那些問候語?


結論


我到目前為止的體會,不管身為老師或學習者,字母都不需要在零起點一開始教完,最好每堂課教一點,讓學生慢慢記,其他會話、句型等內容可以並進,先有溝通能力,再背字母都不遲。而且課堂上請做些學生用APP學字母做不到的事情,才能發揮老師現場互動的價值,也才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

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等考上公務員 就可以安心當華語老師了嗎?


前陣子跟一個以前華語師資班教過的學員談話,當華語老師是他夢想中的工作,所以即使大學唸的已經是中文相關科系了,還去上師資班,想要儘早把自己的教學能力培養起來。




好不容易機會出現卻放棄


他很積極,只要能當短期助教、實習,上課時的上台試教,都不會放過機會,在我看來,他只要大學畢業後先去應徵一個華語夏令營老師之類的職缺,得到一些教學經驗,再慢慢找正式語言中心的工作,應該不用熬很久,就可以過夢想中的教華語維生的日子了。

結果他並沒有這麼做,竟然開始準備起一個不相關的公務員考試,而且為了準備這個公務員考試,近期出現的教學機會,明明很讓他心動,卻無法放手去嘗試,因為那會佔掉他準備公務員考試的時間。

他:「家人希望我先有個穩定的收入,之後要發展華語教學再去慢慢發展。」
我:「你有急著賺錢的經濟壓力嗎?」
他:「沒有,我們家不缺我的錢,但他們希望我穩定。」

我心想「哎~又來了,為了一個幻想中的穩定,而放棄垂手可得的夢想。」

這種「先讓自己有個穩定工作再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邏輯,感覺就好像是你明明知道走A路可以最快達到目的地,但你偏偏要走B路線繞個大遠路,確定B路線都沒問題了,再回去走A路線。


等穩定下來 就真的會行動了嗎?


回想起來真的很慶幸,二十幾歲的我,要去當體育記者、去當跑課的補習班老師、去多明尼加教書、念華語教學研究所,家人唱衰歸唱衰,但我沒有把唱衰聽進去,他們也沒有對我情緒勒索,頂多講個幾句就隨我去了。

如果我那時候也是抱著「先找個穩定的工作」的想法,後來就不會去多明尼加,現在也鐵定不會有雲飛。

我們會以為先有個穩定飯碗後,就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做自己真的想做的事,聽起來好像也很合理,但是這過程中其實存在著很多變數:
1.我們並不知道要花多久時間才能拿到所謂的穩定飯碗。
2.這個過程中有職缺你都不申請,必定會失去不少得到夢想中工作的機會。
3.等你好不容易穩定下來了,或許已經沒有動力追夢了。
4.等你好不容易穩定下來了,或許又有其他事情讓你仍然無法放手追夢。
5.等你好不容易穩定下來了,局勢可能已經改變,想要的機會也已經不在了。

現在這種變化那麼快的年代,一般中小企業都是活一年算一年,我想不透有什麼理由,必須要讓一個家裡沒有經濟壓力的年輕人,先把最好的時光,花在準備自己不是頂有興趣的公務員考試,而不是先在時間成本最低的時候,到處去衝撞嘗試一番。

年輕沒家累沒養家壓力的時候,才是多方嘗試的最佳時機不是嗎?、


經驗值越早累積越好


當老師是很講求經驗值的工作,累積時數越多,臨場應變能力就越強,也就越不需要語言中心主管操心,從二十五歲開始累積教學時數,跟從三十歲開始,差太多了。

再者,華語教師目前鐘點費都不高,少則300,多則500-600,二十五歲時兼差拿個300時薪,勉強還可以接受,三十歲以後,正職工作收入可能也不錯了,你的時間價值提高了,再去為了增加經驗,做一小時300的兼差工作,即使那是在圓夢,感受也是很不同的。

就我到目前為止的經驗來說,當華語老師不會讓你有穩定的朝九晚五生活,就算是在大型語言中心任教,每學期的排課時間也都多少有些不同,如果你的終極目標是領個穩定的薪水,過著沒有大起大落的平靜生活,我覺得華語教師應該不適合你。

因為「長期的不穩定」,本身就是華語教師這一行的「一種穩定」。我們的課會變來變去,甚至連任教的國家都可能變來變去,與不穩定共存,是華語老師的必備能力。

若決定好了想要往這一行發展,就不停地衝衝衝吧!與其找另一個讓自己穩定的管道再來圓華語夢,不如努力把喜歡的華語工作做大,大到讓你根本不需要去想穩不穩定這件事。

畢竟,考公務員不會讓你變成華語老師,去實習、去當教學助理、去投履歷試教,才會讓你變成華語老師。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遊戲化教學】(三)教學遊戲的規劃與步驟

一位第一次想要在課堂上帶入遊戲的老師,應該怎麼踏出第一步,讓這個「第一次」安穩度過呢?我以自身語言教學經驗,分為遊戲規劃與操作步驟兩個部份來說明。 



遊戲規劃


一、從短時間的遊戲開始 

不論班級人數是1對1家教還是10-20人團體班,甚至是20人以上的大班,第一次都不要自找麻煩,我們在教學時會從簡單教到難,讓學生有成就感,老師對自己的教學挑戰設計也應該是如此。

可以先從最單純的3分鐘遊戲開始,例如交換字卡、搶字卡、配對、猜謎等等,從中觀察學生的反應,他們什麼時候眼神會亮?什麼時候會放空?什麼時候會聽不懂指示?什麼時候會說還想再玩?觀察多了,自然就會越來越有把握將遊戲時間加長,規模加大。



二、訂下明確的遊戲目標

這是用來預習暖身、加強鞏固、還是整體複習的遊戲?目標明確,遊戲才有它的意義。

例如這個遊戲是希望學生練熟「能、會、可以」這三個詞的用法與差別,那麼遊戲當中學生說出來的每一句話應該都要有「能、會、可以」其中一個詞,而不是變成閒聊。老師可以觀察在遊戲的3分鐘之內,學生說了幾次「能、會、可以」的句子,如果是用其他方式來教這一段,是可以練到更多次還是更少?



三、預想可能的狀況

要分組嗎?幾人一組?如何分組才會快狠準?要準備教具嗎?教具要幾份?放在教室的哪個位置?

基本上一開始操作遊戲就是越簡單越好,分組可以是上課前就讓他們幾人坐在一起,或簡單抽個牌卡快速分好,教具也是能省則省,放在PPT上,或是單純的幾張字卡,老師不要給自己太多步驟,反而自找麻煩。


操作步驟


一、內容教學

先把內容/知識至少大略教過一次,如果是生詞,老師可能要先帶念一兩次,如果是語法,也要先把句子練習過一兩次,注意,該教的一定要先教,或是讓學生先預習,總之不是反客為主把遊戲當教學主軸,遊戲是讓學生反覆練習內容/知識/技能的「眾多手段之一」。


二、示範遊戲

以最簡單的玩賓果來說,口頭告訴學生「五個連成一條線喊賓果就贏了」叫做「講解」,在黑板上畫出賓果格子,直接圈五個格子畫出連起來的一條線,叫做「示範」,課堂遊戲要盡量減少「講解」,請直接用「示範」代替講解,要不然就是直接開始玩,第一個玩的學生,就算是示範給大家看了。

萬一示範好幾次大家都弄不懂怎麼玩,多數都是因為遊戲規則太複雜了,那就算老師再講解三次也是玩不順的,課堂上的遊戲目的是「學習」,學生的大腦應該用來「透過遊戲練習某件事」,而不是用來思考規則。



三、放手去玩


這時候老師的角色是控制場面、讓遊戲順利進行,有人卡住的時候出來提示一下,有人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出來點醒他,有人一直回答不出來老師可能看情況下指令換組回答,或進行下一個步驟,維持遊戲的節奏感。有的老師會忍不住在學生犯錯的時候跳出來教,結果遊戲又不知不覺變成教課,這就可惜了。學生錯的地方當然要再教過,但是請忍住,讓學生犯錯,他往往會學到更多。



四、見好就收


看學生練習得差不多熟了,或預計的時間已到,就要出來喊停了,讓學生玩得過癮的時候喊停,他會覺得意猶未盡,好想再玩,那麼下堂課再拿類似的遊戲出來玩,他還是會蠻期待的。

如果發現學生已經都能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每個人都輪到太多次了,那學生是帶著「喔~就這樣而已嘛」的心情結束的,感覺是差很多的。

我認為要讓學生感到有學習效果又好玩,一定要見好就收。



五、成果發表(依遊戲類型而定)


如果單純是某種技能的反覆練習,比如說在遊戲中一直猜字卡,不一定要有成果發表這個步驟。如果是比較大規模、體驗式的遊戲,就可以讓小組發表展現成果,製造第二次學習的機會。



六、給予回饋


回饋包括正面與負面的,表現優異者給予獎勵,輸家則不用給處罰,遊戲只是為了學習,處罰沒意義,玩個遊戲還要被罰,以後就不會想玩了。

重要的是,遊戲中發現學生犯錯、觀念混亂的部分,老師要默默在那個當下記下來,在遊戲後給予糾正或釐清,然後帶著全班再練習幾次。非必要不用指出哪個錯誤是誰犯的,反正A的錯誤也可能是B的盲點,再練習幾次就好了。

每一個新的教學方法,都需要嘗試以及不斷練習,在教學中融入遊戲也是如此,老師的工作是教學生如何練習,讓學生看到老師的教學法不斷推陳出新,就等於是以身作則,跟著學生一起練習。


延伸閱讀







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遊戲化教學】(二) 如何在教學遊戲與進度中取得平衡

很多老師在課堂上安排遊戲/活動,最擔心的就是時間掌控,影響課程進度。

在我看來,遊戲若影響了課程進度,有兩項可以改進之處:

1. 遊戲本身設計目標需要更明確:例如目的是記住20個生詞,遊戲中學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應該都要是「為了記住20個生詞」而做。

2. 帶領玩遊戲的過程需要再優化:例如減少解釋或打斷學生、多示範、鼓勵。

也就是說,要做的是調整「遊戲設計」以及「教學手法」,而不是「這個太浪費時間,我先盡量避免。」

再說,就算都不玩遊戲,把所有課程時間拿來認真上課,學生就真的會學到比較多嗎?也不見得,我自己就有兩個親身例子,而且在這兩個例子中,我的角色是學生。



平平是五分鐘 結果大不同的日文課


記得有一次上日文課,教材就是學過日文的人都知道的「大家說日本語第一冊」,那一課生詞有82個,老師帶著我們從第1個到第82個念過一遍,然後問我們「有沒有問題?」其實這個時候學生不回答,絕對不是沒問題,而是老師這樣帶念一遍,學生根本不知道要從哪裡問起。

於是老師就當作82個生詞都「教完了」,直接開始練句型、念課文。

而一口氣念完82個生詞的我們記得了什麼呢?我是不知道我同學怎麼樣,我自己一個詞也不記得。

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這樣的教學超有效率啊!用最短的時間教完最多的內容,念82個生詞需要多久?一個生詞老師念2秒,學生跟著覆誦再2秒,一共4秒,同樣的步驟重複82次,只要5分多鐘就可結束,何必玩什麼遊戲,做什麼活動?

我們可能忘了,知道跟做到是兩回事,看著課本能讀出「廁所在哪裡?」的日文叫做「トイレはどこです。」可能沒問題,但人真的到了日本、要找廁所找不到時,能不能對著日本人說出「トイレはどこです。」完全是不同難度等級的事情。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國高中學英文不就是這樣學嗎?全班三四十個人,低頭看著課本跟老師念念念,念完就當作學過了,為了趕進度,不能「浪費時間」,所以就一直念,文法重點老師就講一講觀念,也不必花時間讓學生開口練習,老師把道理講完才重要。

那經過這種「看起來很有效率可以趕很多進度」的教學法,我們的英文有沒有達到應有的水準呢?

後來有另外一個日文老師上課,那天教的是一大堆的形容詞,為了讓我們把形容詞記起來,老師帶我們玩了一個很簡單的遊戲,就是10組相反形容詞、共20張卡片,全部面朝下,每個學生輪流一次翻2張,剛好是相反詞配對成功就得分,當然每次翻牌都要把詞講出來或造句,因為會一直有學生翻出來的無法配對,這樣反覆出現、練習的遊戲過程,玩個5分鐘,我自己至少記住了60%以上的詞,20個詞*60%=12個詞。

同樣是5分鐘,同樣是學生詞,效果卻完全不同。

如同我前一篇遊戲&活動融入語言教學(一)所寫的,遊戲只是讓學生學會的「手段之一」,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不一定要玩遊戲。老師至少應該做到「不擇手段」讓學生學會一點能帶走的東西,而不是「我們已經很有效率地一起念完生詞了,如果你們都說沒問題,為什麼對話都講不出來?」 


有時候拖慢課程進度的 是老師不是學生


曾經看過幾位新手老師/師資班學員的試教,他們準備了精美教具,設計了精緻遊戲,我看到那些教具非常期待,迫不及待想要看看老師如何應用那些教具,結果僅僅15分鐘的試教時間,老師花了3分鐘純粹在「解釋遊戲規則」,根本都還沒開始玩,我已經完全分心,想要拿手機出來滑了。

您可以上youtube隨便搜尋一個桌遊的教學影片來看,如果你連續看3分鐘不停,也摸不到遊戲教具,對方講的又是很一般般中規中矩的樣子,您看完3分鐘會記得什麼呢? 應該是非常有限,或需不到3分鐘就把youtube關掉了。

如果您在課堂上用「非母語」不斷介紹遊戲規則,您期待這些「用外語聽規則」的學生能聽懂/聽進去多少呢?

您在用樂高做房子的時候,看著一個模型直接模仿做比較快,還是看說明書解釋來做會比較快?

在課堂上使用的遊戲,應該是「學習性」的遊戲,而非「體驗玩樂快感」的遊戲,最好老師根本不必解釋規則,學生看老師玩一遍就能秒懂,立刻開始玩。

遊戲過程中也要記得避免批評、指責學生,也不要忍不住在遊戲中間加入過多解釋、說明,這些都會使得遊戲中斷、破壞節奏、並且失去課堂遊戲所帶來的正面意義。

每一種教學法都有其優點,也有其限制,遊戲教學法有它不可取代的優點,也有無法避免的缺點,比較成熟的做法,應該是將各種教學法穿插交錯於課堂,而不是濫用或排斥任何一種。


延伸閱讀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遊戲化教學】(一)讓學習最大化

我是從教兒美開始當老師的,在課堂中玩遊戲做活動,如同家常便飯,到了成人班也不例外。

近兩年開始做師訓,來找我的也都是想要我教「課堂活動設計」這類題目,老師都是覺得上課快要變不出新把戲,就想學學活動、遊戲設計的方式。

其實關於在語言課堂中將遊戲融入教學,許多老師常常在以下這幾個面向拉扯:
1.華語/語言課堂中需不需要玩遊戲?
2.成人或兒童班都需要嗎?
3.真的對學習有幫助嗎?
4.會不會很浪費課堂時間?

最近的師訓課這些問題被問的頻率有點高,覺得很值得好好討論一番,接下來將連續寫幾篇文章,討論遊戲化學習這件事。 




玩遊戲是手段、學習才是目的


學習性的遊戲和純粹為了玩樂而玩的遊戲本來就不同,課堂上會出現的遊戲應該是學習性遊戲,目的是學到一些內容/知識/技能,而玩遊戲,只是學會這些內容/知識/技能的「眾多手段之一」。

在課堂上不管做什麼,老師都應該以「將課堂時間效果最大化」為目標,如果內容A用講述的學生最容易也最快學會,那就用講的;如果內容B透過遊戲最容易最快讓學生學會,那就用遊戲,很多時候遊戲可以用更短的時間,提高學習速度,因為學生看起來在玩,但其實在學/練習,身心放鬆的狀態下,語言更容易進入,反應更自然,也更容易記得久!

常常有老師問我:進度很趕的時候怎麼會有時間玩遊戲,我的看法還是「將課堂時間效果最大化」,如果這段時間你選擇玩個遊戲,表示遊戲的效果高於其他練習方式,那又怎麼會有「趕進度沒時間玩遊戲」的問題呢?如果發現因為玩遊戲拖到進度,那表示應該修改遊戲方式,而不是因此就不玩遊戲。

覺得我們可以想想,會有「玩遊戲會拖到進度」的想法,是遊戲真的就很拖進度,還是遊戲設計太複雜,讓學生花很多時間理解規則,壓縮了實際練習的時間。


教學用遊戲特色:規則單純、隨時可結束


規則單純就不用花太多時間解釋規則,我自己是都會盡量用「完全不需要解釋規則,直接玩兩次給學生看,他們就能馬上模仿著玩」的遊戲。因為簡單到只要示範學生就會玩,自然也不需要用英文或學生母語翻譯什麼,所以時間都會很充足。

如果真的很想玩些有一點需要理解規則的遊戲(像是桌遊之類的),我試過在網路上找教學影片,讓學生一邊看,一邊用目的語(就是學生正在學的那種語言)把他們看到的規則講出來,這樣就變成學生教學生玩,同時他們又在練習目的語,也不會浪費時間。

課堂時間寶貴,最好要設計隨時結束都沒關係的遊戲,老師看大家練習得差不多夠了,就可以喊停,可以馬上計分(如果需要的話)。如果遊戲本身是比較大規模的,我會把它簡化,或只玩其中一部份,只要能讓學生練習到他們該練的內容,規則怎麼改都可以。

有時候我在師訓課示範一些小型桌遊,發現很多老師會糾結在遊戲規則上,硬要照著規則玩有時候就是不適合課堂,我通常會把它改成一個隨時可結束的版本,在課堂上的所有遊戲規則,基本上都是老師說了算。


老師教學角度的考量


回到文章開頭的幾個問題:

1.華語/語言課堂中需不需要玩遊戲? 

看學生,如果學生是孩子,課堂有趣絕對重要,讓孩子有興趣產生好奇,「學習」這件事情才會發生。如果是大人,就看學生的學習目的,如果是把學外語當作單純的興趣培養,老師當然更需要把課堂變有趣,如果是為了短期準備考試,就另當別論了。


2.成人或兒童班都需要嗎? 

「玩」本質上就是一個有趣又可以學習的活動,我們很少看到有人被別人逼去玩,每個人都會自動自發地想要玩,成人也不例外,我自己有很多成人班都會在課堂上玩瘋,在那個狀態下說出來的語言是自然、本能、符合情緒的反應,學習效果非常好。 

只不過很多成人被社會化之後,先入為主地覺得玩就是玩樂,跟學習沒什麼關係,所以也「本能地」認為在課堂上玩就是浪費時間,如果一個班級上這樣的學生多,我就不會硬要玩,我會從很小很小的迷你遊戲開始慢慢帶,因為學生必須心理上接受「玩樂可以是學習」這件事,我們的遊戲才會產生效果。


3.真的對學習有幫助嗎? 

設計得對,就會有幫助,如果偶爾發現某個遊戲沒幫助,也是正常的, 每次做完之後就微調、修改就好了,總是要有個開頭,才有進步的機會啊!


4.會不會很浪費課堂時間?

設計得對,就不會浪費,反而是讓課堂時間更有效率,用更短的時間學到更多、記得更久。


延伸閱讀


喜歡這裡的文章嗎?
留下email,有更新會自動通知你喔!

教學技巧、自我成長、語言學習、職涯規劃、課程資訊
陪你在教學、學習之路持續成長

    不寄垃圾信,只給你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