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想優化教學設計?你要學的或許不是教學設計本身



有個語言教育的網友問我,在線上課要怎麼帶聽力?純粹地聽完之後讓學生作答一些考試題目,好像很乾,但又不知道怎麼調整。

我說:「這個跟線上不線上有關係嗎?應該是看課程設計本身的走向吧?」

以我的理念,不管是在實體課還是線上課,如果給學生聽音檔,應該都是為了要練習某些單字、句型、了解一個情境的用法之類的目的,而不是做題目!聽音檔做題目這整個流程都不需要老師啊,做完題目自己在家對答案不就好了嗎?

全台灣轉線上一個月了,常常看到類似的問題,在線上要怎麼教XXX?只要效果不好就「牽拖」給線上教學,其實問題都出在教學設計本身。

轉為線上教學,其實是很好的自我檢視機會,在實體世界原本是小瑕疵的教學設計,因為有人的互動、有同學的轉移,比較容易被接受。改為線上後,那些人際互動都消失,那些瑕疵就會神奇地自動放大,根本是個照妖鏡。

在實體教室放音檔叫學生寫題目,同學們或許還可以互相講兩句話,不會那麼無聊。在線上,每個人自己在電腦前聽音檔、做自己的題目,旁邊又沒有同學可以社交,他不如去隔壁看youtube。

至於這個教學設計到底要怎麼學?我提供技術面和思維面兩個方向的方法。

技術面

 
1. 以量取勝:

參考各種教案格式,大量練習寫教案、改教案。
 
 
2. 切小單位:

把一堂課切成15分鐘一個單位,然後再設計每個15分鐘裡面的東西,當範圍縮小,就比較不容易走歪。


3. 指標分析:

一小時的課裡面老師講述佔多少時間、活動穿插佔多少時間、學生演練佔多少間,全部都數字化,多少可以看出整個教學設計是否適合。
 
 
4. 跟隨框架:

許多教學理論都會提供框架,像是金字塔XXX之類的,或是符合什麼幾個P的原則啊(前面我只是隨性舉例,沒有特指哪個理論),新手沒方向時,照著前人已經做好的框架去設計,也應該會在安全範圍之內。


思維面

 
1. 換位思考:

聽起來最簡單,實際上最難做到。不管設計每個步驟,老師都可以不斷地逼自己去想「如果我是這堂課的學生,我真的會覺得這樣學最好最有效嗎?」想不出來嗎?現在都在線上課,很輕鬆就可以把每堂課錄起來,自己看一下回放,保證可以抓出一堆問題。
 
 
2. 深度啟發:

如果把你這堂課的教案全部文字化,教學步驟都鉅細彌遺寫清楚,換個一樣也是懂教學的老師來教,能不能取代你? 比如我自己很尊敬的簡報教練福哥、或演講教練憲哥,我知道如果他們一模一樣的課、甚至整套PPT送給其他路人講師教,或許學費打對折我也不一定會想上,我買的不是那個課而已,而是講師整個人能帶給我的啟發。
 
 
3. 理念價值:

比如在課堂上放音檔給學生做題目這件事,本身並沒有錯,但是雲飛的理念是讓學生能夠開口練習的時間最大化,所以這樣的教學設計不符合。但如果今天是一個專門訓練學生考試技巧的課,或許這樣的教學步驟就沒問題。教學設計的適當與否,必須和整個課程的核心目的一起考量,單獨抽離是看不出什麼的。
 
 
4. 同理學生:

其實跟第一點換位思考差不多,我只是想要再強調一次,教學設計遇到瓶頸,除了去教師研習、教師社團討論、吸收大師的教學理論之外,說實在最接地氣的,就是同理學生。 

怎麼同理呢?很簡單,讓自己去當學生,學什麼都好。對學習新技能有熱情、並且也常常投入時間去學習的老師,通常很容易就可以把自己放在每一堂課的學習者角色中,很快就能抓到同理學生的精髓。

而自己也覺得學習新技能很累人的老師,我覺得去進修再多的教學技巧,應該還是只能改善表面、淺層的教學問題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