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從口譯課體會的人生思維:事先準備、減少變數、專注當下


「沒有目的,就會達到目的」,這是我的演講教練憲哥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最近一直在自己、學生、以及學習夥伴的身上得到印證。

最近的這八個星期五晚上,我都在線上,跟十幾位各行各業優秀的夥伴,一起上Grace黃致潔老師的「中英口譯8堂課_彎道加速語言學習法」。

我沒有做過正式的口譯工作,一點點的相關經驗可能就是在多明尼加教中文的時候,很偶爾地支援一些當地活動,做非常隨性的不專業口譯。還有就是平常跟老公出去、公開場合的時候,幫老公西翻中、幫在場台灣人中翻西。

唯一一個比較算是像口譯工作的小小經歷,就是我心目中最強的職棒洋將鷹俠,去年來台灣辦球迷會(點這裡看心得文),我自告奮勇去做球迷會的西班牙語口譯,後來就直接變成鷹俠一家人一整天行程的貼身口譯。

即便只是這些如此不正式的經驗,我也很清楚,能流利講一個外語,甚至是教了這麼多年的外語,跟能成為專業的口譯,完全是兩回事,需要的語言能力也完全不同。

看了一下Grace老師的口譯經歷,都是實實在在的大場面(以下節錄開課平台MasterTalks的講師介紹頁面部分內容)

超過十年、近千場會議口譯與主持經驗,曾協助現任及前任正、副總統、縣市首長、諾貝爾獎得主、財星五百大企業、國內上市櫃公司高層等進行國際溝通。

能跟如此有實戰經驗的厲害講師學習,我沒考慮太久就報名了。(感謝好朋友黃禮宏推坑)

上口譯課要幹嘛?老實說對一個語言老師來說,是真的也不太能「直接」拿來幹嘛,我報名這個課的目的是:
 
1. 看看口譯課8個星期可以怎麼設計
2. 看看自己未來有沒有機會小小斜槓一下
3. 得到對於語言教學/學習上的新靈感
4. 向語言高手學習,如何將語言能力提升到國際口譯的境界

班上十幾位同學似乎也沒有很多人是「急需」這個口譯能力,大多就是希望增進英文能力、溝通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等,或者純粹就是有興趣,想來認識認識這個領域。

換句話說,大家都是熱愛學習、對知識有熱情、卻不會強求非要怎麼樣不可,所以學得很認真,但感受不到什麼明顯的壓力。加上領導我們的黃致潔老師溫柔而堅定的教學風格,學習氛圍非常舒服。

那麼八個週五晚上的時間投入後,學到了什麼呢?



一、看起來有一點點點樣子的口譯能力: 

最後一堂課,老師安排了實戰演練,邀請具有多年國際會議口譯經驗的譯者,用英文做口譯工作的經驗分享,而我們這些學生,就必須邊聽邊輪流逐步口譯。

是的,聽一場內容很有趣,但過程一點都不輕鬆的演講。 

結果是每一個同學都能穩穩地輪流現場口譯,合力把這場演講的英翻中口譯完成,我們聽到了第一線的工作經驗分享,也親身體驗了第一線的模擬口譯。

對比於第一堂課老師請我們用英文自我介紹,再讓同學口譯成中文時哩哩拉拉的樣貌,八堂課的訓練,的確是讓全班的口譯能力都明顯提升了一個等級。



    為馬前總統擔任好多年的口譯Betty分享實戰經驗


二、對主動式的口說練習提升意識: 

大家都知道多聽英文可以讓英文進步,只是80%的人都是盲目地聽,今天聽政治新聞、明天聽財經新聞、後天聽科技新聞,每天都覺得好難,過一陣子看到外國人還是不敢講話,然後嚷嚷著自己英文沒進步。 

這樣沒系統沒方法的聽,真的就是聽身體健康的啊!特別像是英文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我們,如果真的要有明顯的提升,應該要: 

(1)鎖定範圍:

近期工作上需要什麼領域的英文表達?科技、醫療、還是觀光旅遊?如果沒有的話,自己設定也可以。 

(2)主動聆聽:

只是把那些音檔當作一個背景音樂這樣聽的話,頂多是增加一點點聽力,但對口說的幫助非常有限。

比較有效率的方法是設定一個主動聆聽的練習,邊聽、邊記下關鍵字,然後關掉音檔,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如果希望將表達時的用字也有所提升,那麼就要刻意逼自己用出那些說起來很吃力、陌生的字,一再反覆,說到熟悉為止。 

其實我們每天教西班牙語、或是外國人華語,在課堂上一直陪伴學生做的,也就是這些,在口譯課自己成為學生,等於是同時將自己的教學做個驗證。我鼓勵外語老師們來上這門課,讓自己站在語言課學生的角色上,徹底同理我們的學生,平常被我們蹂躪(?)的感受XD

三、設計自己專屬的刻意練習方式:

練了半天沒進步,通常都不是因為什麼沒天份、年紀大、年輕時沒機會出國、現在工作沒外語環境blablabla,那些很多人會掛在嘴邊為自己找台階下的藉口。

關鍵是「練習方式的設計」 
關鍵是「練習方式的設計」 
關鍵是「練習方式的設計」

八週當中有一堂課深入討論了如何設計外語的刻意練習,是我覺得最受用的一部分。

我近期出的新書「懂語感無痛學好任一種外語」,有蠻大的篇幅也是在推廣「有意識地設計適合的練習方式」,要是早一點上到這門課,應該可以把這本書寫得更有組織(所以看到什麼想學的就趕快學,要不然都會是相見恨晚的結果)。 

要設計出好的練習方式,我們必須很清楚自己每一個練習到底是為了練什麼。 

跟著音檔shadowing,練的是模仿母語發音、流利度、語感、自然反應。所以這個練習的時候請 把文法精準度、內容理解、單字記憶、表達豐富性那些全部先擺在一邊。 

一個月之後有一個英文簡報,可是覺得自己講出來的用字都不夠專業,怎麼辦?那麼這時候需要設計「針對表達豐富性」訓練的刻意練習。

練習X技能,卻妄想著Y技能有所進步,無異是緣木求魚。刻意練習的精神,是精準地把需要進步的技能拆解成最小單位,然後對症下藥。

經過八星期口譯課的洗腦,讓平常不是做語言相關工作的同學們,也能對外語的刻意練習有非常具體的概念。

同時我也反思自己平常的西班牙語教學,大多花比較多時間讓學生大量口語練習,但比紹少跟學生談「如何設計屬於他們的刻意練習」,未來應該要把這個部分逐步加入平時的課程當中。


四、事先準備、減少變數、專注當下:


老師不斷反覆「口譯是一個非常吃大腦資源的工作」,我覺得這個工作特質跟教學有點像,不過大場面的口譯可能是相對於教學更高壓、強度更強的。

口譯現場可能是上千個人的耳朵都在關注譯者所說的每句話,幾乎不能有任何閃失,要是真的出了什麼小狀況,那也是沒辦法回頭的,只能專注當下,把精力全部放在接下來要面對的口譯內容上。

因此絕對要想盡所有辦法減輕大腦負擔,包括事先準備、針對講者本人和口譯內容做完整的功課、檢查場地設備、準備好順手的筆記工具、練熟各種會用到的筆記符號等等,盡可能地空出最多資源來面對現場的未知狀況。

光是口譯筆記這個技能,就是一個很深的學問,好的筆記技巧不知道能幫譯者減輕多少負擔,想學?請關注下一梯次開課日期,因為我才剛接觸真的是門外漢啊!

事先準備、減少變數、專注現場,這12個字,對我平常在教的師資培訓課也很有啟發,常常我們會訓練到一些新手老師,做一個教學活動手忙腳亂,要不然就是看起來該做的都做了,整堂課卻完全無法讓學生投入,因為老師的大腦資源都被吃光了,根本無暇照顧最核心的師生互動啊!

老師在這堂課提到,口譯譯者通常都很會活在當下,因為這份工作必須分分秒秒活在當下,過去的錯誤也必須秒忘,每一秒鐘都是新的開始,我實在好愛這個註解,教了20年的書怎麼都沒想到教書工作也可以如此註解呢!


總結Grace老師這門口譯課,很適合以下這些族群學習:

1. 英文能力處在可溝通,但要精準表達、專業表達就卡卡的人。
2. 對口譯產業有興趣、好奇、想了解的人。
3. 工作上常常需要英文表達、跨文化溝通的人。
4. 教任何一種語言的語言老師。
5. 純粹是學有些瓶頸,想要找尋新靈感的人。

最後呼應一下本文開頭,上這門課,不需要帶著非常具體的目的,順著課程的流,跟著老師的節奏順順地學,不用一直去想「現在學這個又不是在練口譯」、「這樣學真的是最有效的方法嗎?」「這樣有什麼根據嗎?」

把那些成見、個人過去經驗都放下,把自己歸零,反而才會打開心胸,有機會學到更多。

(好的,我承認這段話也是順便跟自己教的學生說的)

等待下一梯次開課前(如果有下一梯次的話),先看一下我這本書:懂語感無痛學好任一種外語,建立最基礎的語言學習觀念,當作課前準備,也是蠻適合的XD。

想知道未來開課訊息,可以追蹤Grace老師的粉絲頁:Grace聊口譯與國際溝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