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

別讓教學卡在「什麼都想要,什麼都得不到」




新手的教學,很容易卡在「什麼都想要,結果可能什麼都得不到」。

每一場師訓,我都會發課前&課後問卷。課前問卷中老師會先把現有的教學問題告訴我,讓我設計到課程裡面。

不管什麼主題的師訓,常見問題大概就這些:

1. 學生程度差異很大,顧到這邊就顧不到那邊,怎麼辦?
2. 想要讓學生覺得好玩,但把活動設計進去時間就不夠,怎麼辦?
3. 想要在最後留時間做整堂課的回顧複習,又想教新的,怎麼辦?
4. 想要讓學生多開口,文法讀寫好像就沒辦法教多一點,怎麼辦?
5. 線上課沒辦法顧到所有人,總有放空的漏網之魚,怎麼辦?

的確,教學設計的精進,是沒有底線的,時間利用永遠都可以再更有效率一點,準備永遠都可以再更精緻一點,可是這不代表老師一定要無限地逼自己喔!

上面五題我們一題一題來看

1. 學生程度差異很大,顧到這邊就顧不到那邊,怎麼辦?

即使是零起點的新班,學生程度從第一分鐘就開始有差異了,老師請停止「想要解決這件事」的心態,因為這不會被解決的,反而是要「與之共存」。

我們不可能讓所有程度的學生都滿意,如果他們每個人都想要課程為他們而做,請他們考慮報名一對一私人班,團體班本來就是要在一個範圍之內互相配合,轉個念去看待差異,教學就會輕鬆很多。

2. 想要讓學生覺得好玩,但把活動設計進去時間就不夠,怎麼辦?

一樣是轉念的問題,好玩的活動跟效率本來就不衝突,如果覺得衝突,那是不是有可能那些「好玩的活動」就真的只有「好玩」而已,我心目中的活動,是為了「好玩地學習」而存在,如果上述成立的話,「好玩地學習」應該是能提高學習效率才對,又怎麼會有做了活動時間就不夠的問題?


3. 想要在最後留時間做整堂課的回顧複習,又想教新的,怎麼辦?

我常常會在下課前,讓學生告訴我今天學了什麼,初學者用母語講其實也沒關係,只要花那1分鐘回顧,就很容易發現,學生們根本都只記得最前面和最後面,中間那些頂多記得玩了什麼活動,其他都一堆醬糊,人的記憶力就是這麼短暫,所以我不會在課程尾端硬要再塞些什麼,與其塞一大堆又不記得,不如把那些時間用來恢復整堂課的記憶,投資報酬率可能更高。

4. 想要讓學生多開口,文法讀寫好像就沒辦法教多一點,怎麼辦?

我自己把我的課定位很清楚,我要走的風格就是大量聽+說,所以讀寫部分我可以放得很徹底,我認為讀寫是學生自修時很容易補足的部分,但是聽+說則非常需要老師陪伴來練習,定位清楚之後,糾結自然減少,記住,什麼都是重點,就等於沒有重點,房間裡一堆東西,你其實更會覺得自己找不到任何重要的東西。

5. 線上課沒辦法顧到所有人,總有放空的漏網之魚,怎麼辦?

如果教線上課的時候有這種感覺,那麼我可以200%肯定,實體課的情況也是差不多,只是線上環境的不可控制性,讓老師把學生的不專心程度放大了。

千萬不要為了吸睛,塞一堆僅僅是看起來有趣的活動設計,那會讓課程像是有外表沒內涵的帥哥美女一樣,空殼而已。

我反而會建議,多花時間去思考「學習的本質」,甚至自己花點錢,隨便去個什麼平台學東西、當學生,觀察自己變成學生的時候,老師做什麼能讓你專心?老師做什麼會讓你一秒轉隔壁台去看youtube?老師做什麼會讓你覺得現在到底在幹嘛?然後再回過頭來自我檢視自己的課程(我建議把自己的課錄起來看回放),看看自己有沒有犯類似的錯誤,應該就會非常明顯。

學生不專心,要從課程設計的根本來解。不是一直亂加遊戲去掩蓋課程設計的不足喔!


這些年來,師訓課程能夠一直開,還算得到肯定,除了自己也去跟很多教學大師學習以外,我每1-2年都去接觸一個新語言,大量上不同老師的語言課,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我相信喜歡學習語言的老師,對於學語言過程的每個練習過程非常有意識,教起語言來會更有靈魂。相反地,如果自己想到學新語言,覺得辛苦又困難的話,應該也很難成為一個能夠陪伴學生把語言學好的老師。

明年年初,我即將和 #生鮮時書 推出 #無痛學好任一種外語 線上課程,看起來像是為了想學好外語的人而做的課程,其實對語言老師來說也會很有幫助,語言老師透過這樣的課程,看清楚語言學習的每個歷程、細節、原理,對學生的需求更同理之外,甚至也可以把這些練習語言的方法
直接轉化成教學步驟,應用在自己的課堂上。

這套課程目前在收集需求問卷的階段,邀請各位來填一下這份簡單的問卷,讓這門課,有機會成為你更需要的樣子,同時你也會隨時收到最新的開課資訊。

文章寫完了,前面提到的五個重點還記得多少呢?,記得幫自己複習,再滑回去看一下,或者往下點。填完問卷之後,也可以點進我的部落格看一下部落格版本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