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3月21日 星期一

學了好像不是馬上有用,該學嗎?

我大學念新聞系,後來去當老師,爸爸說:「當老師的話唸新聞系幹嘛?早知道你念教育或外文系不是更好?」

人生那麼多早知道都可以預測的話,人人都可以變成億萬富翁不是嗎?

在這個一切講求效率、生產力的環境中,學而不用似乎就是一種罪過。

不過,到底「有沒有用」是誰定義的?念新聞系去當記者才叫做有用,但誰說當老師用不到新聞系所學的能力呢?

新聞系其實給了我很多寶貴的訓練

1. 整合資訊、跨界溝通的能力

外文系、會計系的室友在宿舍讀書準備期末考,我們新聞系的則是在社區跑新聞做實習媒體的期末專題,大學生哪裡會跑什麼了不起的新聞?還不就是在路上亂逛亂觀察、到處找人聊天、或是上網看論壇找靈感。 

我記得我被分配到的路線是教育新聞,曾經主動聯絡好多公益團體、基金會去做弱勢族群教育的報導,我們大量地跟學校之外的真實世界溝通、我們練習提出邀請然後習慣被拒絕、被打槍,再去找其他管道、方法。 

我們沒有怕生的本錢,臉皮薄就只能期末新聞交不出來。 採訪寫作的專題也包含攝影,我們騎機車帶著十幾公斤的攝影器材到處跑,假扮報社記者混進記者席,跟著正式記者去搶鏡頭。 整合多方資訊、理出脈絡、跨界溝通、陌生開發,新聞系全都包。

大學生寫出來的稿子、拍出來的畫面或許都不太能用,但比起成果,更重要的是探索的過程,無形培養出的軟實力。這樣的軟實力,擺在二十年後的現在,從事各行各業也都需要。


2. 輸出資訊、即時面對市場的抗壓力 

我們的採訪寫作課,有的是在課堂上關起門來老師改一改就結束了,也有一定比例是要直接登在實習媒體上面對正式讀者的。

我讀的是輔大新聞系,實習媒體叫做新莊報導,是一個新莊地區真實有在運作的地方媒體,當年當然都還是紙本的報紙。 寫出來的新聞,不管品質如何、資訊是否完整,截稿日一到,都是要公開出來的,「還沒準備好、想要更完美再公開」完全不是一個選項。 

後來進入語言教學產業,許多老師對於經營自媒體感到焦慮,而我則是在非常早期就開始在部落格無痛發表大量教學文章,寫什麼就公開什麼的行動,在很多同行老師眼中看來非常大膽,從他們的反應中我才發現,原來這種定時輸出、沒有太多小劇場、即時面對市場的能力,是從新聞系那幾年就逐漸累積起來的。


3. 主動思考、判斷真假的能力 

當時有一門課,整學期都要不斷地做一個作業,叫做「比報」。也就是針對某一新聞,找出三家不同報社的報導,按照老師教的框架,去做深入比較。 

比標題、比照片、比觀點、比切入角度、比受訪者的選擇、比完整度、比真假。 那份作業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做新的,很燒腦,很痛苦,但真的是非常紮實的思考訓練。 這種深度觀察、主動思考的能力,哪一行不需要?

新聞系是我從國中以來的第一志願,走在輔大新聞系的四年我都非常享受,在新聞系學了什麼新聞學理論、採訪寫作技巧、口語傳播溝通理論我已經全部忘光,但是說實在的不管什麼科系,知識型的學習都是年年更新、學完就過時。全人的思考力、判斷力、分析力、整合力、產出力培養,才是一輩子帶著走的能力不是嗎?

新聞系畢業後我只做過四個月的正式記者,之後就踏入教育產業,完全沒有再回到傳播這一行。看起來似乎學非所用,實際上我在經營教學事業的方方面面,都一直應用著當年新聞系為我灌溉的養分。

話題轉回本文開頭主旨,「學了又沒用,幹嘛學?」我認為要思考的不是「我學這個有沒有用」,因為如果停留在表面的「有沒有用」,那很多技能都會被歸類為沒用。

我反倒認為,順從當下的心境,想學什麼,就去學,只要是學當下真心想學的,享受學習的過程,我很難想像學完之後會覺得完全沒用。

當時新聞系的同學,或許也有人四年都覺得新聞系很廢,因為他們可能是不小心考到的、被家長說服進來的、各種原因不得不接受的第二第三選擇。在那種心境下學習,再有用的學習內容,也無緣被學習者接受到,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