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搭電梯要到教室的時候,在電梯裡遇到一位師大的華語老師,跟我聊了兩句,得知我是華研所的學生,很驚訝。
「你這種發音,真的是華研所的嗎?」
在那天之後,我對自己的發音又更自卑了,每天在所上講話都戰戰兢兢地,深怕又被糾正。
隔一學期,我硬逼自己選修了很沒興趣的語音課,就是想洗刷發音不好的形象。
很奇怪,明明講的是母語,卻綁手綁腳的。
華研所當時還蠻講求發音字正腔圓,ㄢㄤㄥㄣ要發得很有辨識度,ㄓㄔㄕ的捲舌要夠明顯。
更忌諱的就是「有字句」, 像是「你有聽到老師說什麼嗎?」「你有帶XX課本嗎?」這種不符合語法規範的句子,如果在上課討論時不小心講出來,都是會被糾正的。
(附註向非華語背景的網友們說明一下,在正規華語語法中,「有+動詞」是不被接受的,「你有聽到老師說什麼嗎?」應該要說「你聽到老師說什麼了嗎?」)
研二那一年,我丟履歷去應徵過幾間華語中心的缺,有兩三間沒錄取,我後來側面得知,我不夠正統的發音,都算是蠻主要的原因之一。
曾經聽過資深華語老師在師訓課程中,建議我們在平常跟朋友說話時,就要時時刻刻以華語老師的身份來標準發音,他們說:「裝久了就像了!」
有的同行、同學真的很努力調整,從在研究所每一次的上台報告就很刻意練習,讓自己的口音整個換成新版本。如果他們的老朋友跟他們講電話,應該會以為自己打錯了。
如果硬要調整,我當然也是做得到,但我就是沒什麼動力。
我的發音不是那種官方的標準,但也不是爛到什麼誇張的地步,如果外國人跟我學中文,模仿我的口音,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為什麼每個人都要講100%字正腔圓的中文?
口音讓我在求職初期,多碰了幾次釘子,不過多跑幾次面試,終於還是有願意肯定我的教學能力,不那麼介意發音標準度的學校。
發音超標準又超會教,當然很好。但我認為講起話來舒服、溝通起來真實,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學生走出教室,根本聽不到任何「字正腔圓」的中文,在教室字字句句要求標準,學生走進生活卻反而更聽不懂,到底怎麼教才對?
研究所畢業十年了,這十年來我自認還蠻努力在教學能力上持續精進,現在已經沒有人會拿我的口音挑毛病,甚至還有很多華語中心請我去做教學技巧的培訓。(或許仍然在意我口音的單位頂多不請我去演講,但我也不介意了)。
我這個反骨的個性,激不得,你越是說我不行,我越是會證明給你看。
當老師或是在職場上任何領域都一樣,不需要全能,但總要培養出一些自己專屬的強項,讓人根自動忽略關注你那些無傷大雅的弱項。
2013年師大華研所畢業照 |
延伸閱讀
相信什麼就會說出什麼 說出什麼就會變成什麼 2022/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