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巴黎遊學】和不同國家同學一起上課學法文的震撼教育

這次在巴黎學法文班上的同學,另外三個都是歐美國家的,跟不同國家的同學一起上課,觀察他們如何學習,給我很多啟發,我非常建議學外語的大家,有機會都要到這種聯合國形式的班級去學習,跟全班都是台灣同學的氛圍完全不同。



跟大家分享我的觀察:

1. 學生必須「非常非常非常」主動參與討論

真的「不能」每次都「被動」等著老師喊你的名字,要不然你真的有可能會說不到話。

其實老師還是會點你的名字請你發表,只是跟歐美同學同班,根本沒有人會乖乖等老師點,而是走進教室就自己開始講他們昨天去了哪裡、聽了什麼法國新聞、看到什麼法國人的行為覺得很奇怪...。

每天課程一開始的對話,統!統!都!是!學!生!自!己!開!始!的!幾乎每天都是等大家都聊個過癮,課程就已經過了45分鐘了。

對比起來我們台灣同學的班級,大部分是老師要一個一個問「你的週末如何?」學生還只是丟一句「在家沒幹嘛」,然後接下來老師可能還要一直追問「在家做什麼呢?」「為什麼沒出去呢?」「你說追劇追了什麼劇呢分享一下吧?」問一句學生才要吐一句。

跟歐美同學同班的話,這種情況完全沒機會發生,他們不用等老師問,自己就會先開口,如果老師問,他們的回答永遠不會是「一句話」,一定都是「一段話」。

這不代表他們程度比較好,其實我自認我是班上程度最好的,但我第一天、第二天還是帶著台灣人的溝通習慣,禮讓別人先講完自己再講。

觀察到第三天,我發現我不能再這樣,如果我都禮讓、或者等老師問我,講到話的機會會變得非常少,我也付了學費,我想要得到自認合理的練習量,就要為自已爭取。

我不覺得是老師的問題,因為老師還是會點我,但我不能都靠老師替我爭取練習空間,自己也要主動融入其他同學的討論才行。

2. 你以為在閒聊,其實這就是上課

就像前面說的,每天課程一開始的對話,統!統!都!是!學!生!自!己!開!始!的!幾乎每天都是等大家都聊個過癮,課程就已經過了45分鐘了。

我承認我第一天真的就是一直看手錶,心裡想著這閒聊會不會太久了一點,如果是雲飛的課根本不可能這樣吧…到底什麼時候要開始上正課…。

結果第二天的前面40分鐘也是這樣聊天中度過,所以是我還沒走出自己的框架,「這!段!聊!天!本!身!就!是!正!課!」

看起來像閒聊,但其實我們都在用法文表達想法,老師也會適時跳出協助、改用字、引導,我還是會有一個自己是在上課的感覺,跟「和朋友聊天」是完全不一樣的。

老師的角色不是對話者,而更像是引導師,學生講不下去的時候,老師會丟幾個字出來讓對話繼續流動,某個學生太久插不上話的時候,老師會請他發表一下,或者學生討論到法國人在某件事情的行為的時候,老師用法國人的角度提出觀點。

必須說,因為同學的程度有高有低,當輪到「程度比自己差」的學生,為了表達一句話,在那邊咿咿啊啊很久講不出來的時候,會有點失去耐心,覺得好浪費時間。

不過這時候老師當然也不會打斷他,會慢慢引導他講完,因為這就是團體班會發生的事情,大家都要互相等待。

3. 課堂上的口頭練習機會,要學著自己爭取

如果你在一般社交場合,有人一直高談闊論講不停,你聽到無聊不耐煩,你會做什麼?有幾個選擇:打斷他、忍著聽他講完,直接離開。應該就這樣對吧?你不會期待有一個人主動請你發表,幫你取得發言權。

所以,當這情況發生在語言課堂,你會做哪一種呢?

我自己發現,比較多的台灣學生,這時候會傾向把責任丟給老師,「老師就是要想辦法讓學生發言更平均啊!」「老師不能讓那些學生一直拖上課時間啊!」

其實我接受老師教學訓練的時候也是如此,我們做老師的,當然要盡量照顧到每一位的學習權益,勁量平等。

我每次自己在教課,班上有學生在那邊咿咿啊啊拖到節奏的時候,也都會很擔心其他學生等得不耐煩,會想要趕快幫這個學生講一個段落,然後換人發言。

這次我是當學生的角色,有時候話題是我熟悉的,講得比較流暢,就會一直講下去,讓同學看我表演;有時候話題是我陌生的,被點到的時候,就變成我是那個拖到別人進度的。

當我努力在擠出一個句子的時候,我真的會很需要同學給我專注在聽的眼神,以及老師適時地丟出一兩個字幫助我講下去,要是有任何人透露出不耐煩的樣子,或是一直想要幫我做總結,我會更講不出來。

我也發現,班上程度明顯比較落後的外國同學,每個人都很懂得捍衛自己的學習機會,完全沒有在管自己程度落後的。他們就是會在對話出現空檔的那半秒鐘,馬上插話進來,取得發話權。(然後接下來三分鐘都是他講他的故事了…)

所以呢,在西方人一起交流的場合,不需要被動等別人請你發言,對話中只要有半秒鐘空檔,你就開始發表意見就對了,內容是不是真實也沒有那麼重要,課堂上,我們要的是更多的口語練習、成段輸出而已。

4. 內容順暢好懂,比文法精確重要的多

在台灣我們都很習慣一直糾正學生的文法,學生也很習慣於被糾正。
這次在法國,以及前陣子在西班牙的線上課,我發現這些國家的老師的都很少糾正文法錯誤。

他們什麼時候會出手糾正呢?

a) 學生表達混亂聽不懂的時候
b) 用詞上會造成誤解的時候
c) 文法錯誤上會造成理解困難的時候
d) 學生也沒講錯什麼,但老師認為學生的程度可以用另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表達的時候
e) 學生真的已經講不下去,需要老師幫忙接一句的時候

我發現這樣的糾錯策略,會讓學生更願意、更有機會做出一整個段落的表達。

畢竟你都已經講自己這麼不熟悉的語言了,如果你每一句都被老師停下來糾正,會忘記接下來要講什麼,或者資訊零散混亂,應該也很難注意什麼文句通順連貫這件事了吧!

取捨之下,法國那邊我看到的似乎是先考量「內容順暢好懂」,而台灣這邊我的觀察是學生更在乎是否正確。

主動、參與、爭取、內容優先於文法,是我這一星期在巴黎當學生的收穫。

以上就是我這次當一週遊學生所做的觀察,希望對你的學習或教學有所啟發。



延伸閱讀


【學習式旅行】在巴黎語言學校當一個星期的留學生(選校、上課體驗分享)2023/10/1783歲仍然全世界旅行走透透的阿根廷爺爺 2023/1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有想法嗎?歡迎理性討論,讓更多人一起成長!